若性意未曾消散之前,能聽到蘇午這番話,得到所謂‘圓滿之我修行法’,他今時或會有不同結(jié)局了。
但也或許結(jié)局仍無變化。
氣數(shù)更易,孰能料定?
“是,卻也不是。”蘇午未置可否,眼神微妙,“我原也以為,兩種神韻修行法的根本不同,一如長老所說。
但而今每每想及自身當時初履‘天人交感之境’,感悟天意神韻的情形——我當時也并不曾懂得以我意來交融天意,以我心來馴服天心,這些道理,卻是我在以后的修行過程中,逐漸領(lǐng)悟得來的?!?/p>
鑒真微微一愣,隨后喃喃自語:“你當時初入神韻修行之道,與貧僧當時面臨情形,看起來也無不同……
那最后又緣何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結(jié)果……
你之修行,變成了‘圓滿之我修行法’,而貧僧修行,卻只得個‘完整神韻身’,季行舟這樣偶感天理神韻,尚且不通神韻修行之輩,亦能得個一半的‘圓滿之我修行法’,繼而將意識留在詭身上,借詭而生……
為何會如此,為何……”
鑒真垂著眼簾,臉色有些陰森。
蘇午聽得他言語,便知他又有陷入到執(zhí)念糾纏當中的跡象。
他搖了搖頭,當即向其說道:“我與季行舟各自經(jīng)歷有太多不同,無法一一類比,但我細細研究起來,卻發(fā)覺我們二者有一個甚為明顯的共同點,我猜測,是因這個共同點,才導致我倆能夠‘殊途同歸’,走到相鄰的修行道路之上?!?/p>
“甚么共同點?”鑒真猛然抬起頭,向蘇午問道。
“元皇?!碧K午回道,“我與季行舟皆與‘元皇’此名存在種種關(guān)聯(lián),季行舟覺得天地萬物,小到一人體內(nèi)血肉五臟、一滴鮮血,大至天地本身,其實皆有其之所宗。
那位諸天萬靈之宗王,便是‘元皇’。
他因此開創(chuàng)元皇道,自封為元皇大道主。
而我在嘗試神韻修行法之后,于茅山宗中得傳度授箓之時,便得了一道與元皇詔旨,此后神韻修行逐漸與元皇詔旨分化出來的諸多元皇符關(guān)聯(lián)了起來,直至如今。
而我與季行舟之所以能夠相識,他最終能夠為我所救,亦與那道‘元皇詔旨’脫不開干系?!?/p>
“你是在有神韻修為在身以后,方才受得‘元皇詔旨’。而季行舟之經(jīng)歷,與你應(yīng)也差不多,在懵懵懂懂接觸過神韻修行以后,方才感應(yīng)到所謂‘元皇’的存在……
元皇雖是你們兩個都有的共同之處,但卻不是你們能領(lǐng)悟‘圓滿之我修行法’的因,你的說法,其實因果倒置了……”鑒真搖頭說道,他未有被蘇午今下的言語說服。
蘇午笑了笑,道:“因果因果……長老而今還是覺得,因果乃是一條直線么,在今日種因,于明日才能結(jié)果?
為何不能是于明日種因,在昨日結(jié)果?
修行到最后,時間或許已不存在真正價值,而只具備‘參考價值’了?!?/p>
他運用模擬器良多,對于時間的‘參考價值’,感受最深。
而這番話一說出口,鑒真便愣住了神,良久以后,方才回過神來,長嘆一口氣:“我這個已在宋時淪亡的人,被閣下重新帶回了大唐,原本更該理解‘明日種因,昨日得果’這句話才對,而今卻仍是依憑從前慣有直覺作出回應(yīng)——閣下所說是對的。
明日種因,昨日得果,亦無不可。
如此看來,是元皇在明日種因,在今時落果——他挑中了你與那季行舟?所以你與季行舟,一個能完全了悟圓滿之我修行法,一個則能堪堪悟到其中關(guān)鍵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