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伸手拿起其中一個瓶子。
瓶壁薄厚均勻,連瓶口的邊緣都打磨得十分光滑。
透過瓶身看遠處的鐵匠爐,格外清楚。
“這是……”
林川轉(zhuǎn)頭看向王貴生,“你燒出玻璃了?”
“這就是玻璃?”
王貴生眼睛一亮,連忙朝角落里喊,“張老漢,快過來!”
一個穿著灰布棉襖的老漢聞聲放下手里的活計,佝僂著背走過來。
“見過大人?!?/p>
“老丈,這瓶子是您燒的?”
林川把瓶子遞過去。
張老漢接過瓶子,布滿老繭的手輕輕摩挲著瓶身,嘆了口氣:“回大人,是老漢琢磨的。早年在窯里燒過琉璃,后來惹了窯頭,被趕出來。前幾日王頭領(lǐng)說,大人想要一種透光的玻璃,比琉璃更亮、更勻,老漢就試著燒了燒?!?/p>
他指著木盒里的瓶子。
“這三個用的料不一樣。這個加了硝石,透亮些但脆;這個摻了火石砂,結(jié)實倒是結(jié)實,就是里面有點霧;只有這個,按王頭領(lǐng)說的法子,用火石砂加草木灰,燒到熔化了再慢慢涼透,才成了這般模樣?!?/p>
林川問道:“火石砂?那是什么?”
張老漢愣了愣,伸手從墻角布袋里抓出一把細砂,攤在掌心給林川看:“大人瞧,就是這‘火石砂’。河灘上淘來的,敲碎了能劃燃火折子,磨細了透著光,燒窯的老匠人都認得?!?/p>
林川湊近一看,砂粒泛著半透明的光澤。
原來就是石英砂。
他點點頭:“對,就是這個。”
拿起那只最透亮的瓶子對著光看,瓶身里的氣泡少得幾乎看不見。
他隱約記得前世在博物館看過相關(guān)的介紹,說玻璃這東西的燒制,東西方走的是兩條路子,可具體細節(jié)卻模糊得很。
畢竟誰會特意去記這些偏門知識呢?
這也難怪他不記得。
玻璃雖說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雛形,可在東西方,燒制的路數(shù)卻大相徑庭。
東方這邊,打從商周起就有琉璃,多是往釉料里加鉛、加硝石,燒出來的物件帶著股溫潤的光澤,可透光性總是差那么點意思,而且脆得很,稍微磕碰就碎。
就像張老漢說的,加了硝石的瓶子透亮卻不經(jīng)碰,其實就是延續(xù)了古法琉璃的路數(shù),更偏向做擺件、飾物,論實用反倒差了些。
那時用來燒制琉璃的火石砂,多是從山間采來的水晶碎料,磨得極細,故而成本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