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裴恒學被問啞了,宋興康忍不住了,對高凡說道:
“高助理,你光知道四相八態(tài)這個說法,但你知不知道,除了離子相之外,其他三相,也就是膠體分散相、獨立礦物相、晶格雜質(zhì)相的稀土,根本就沒有提取的方法。這不僅僅是說我們提取不了,全世界都沒有這樣的方法。
“我們澤研所提出的池浸法,解決了離子相稀土的提取問題,已經(jīng)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國家有色總公司的領(lǐng)導,還有地礦部的領(lǐng)導,都來視察過,對于這項工藝的提出,都是給予了高度肯定的?!?/p>
從本質(zhì)上說,當辦公室主任并不是宋興康的長項,他其實也是一個技術(shù)人員。
高凡把頭轉(zhuǎn)向宋興康,問道:“宋主任的意思是說,其余三相的稀土,就不要了?”
“當然不是不要,而是現(xiàn)有的技術(shù)不可能把它們提取出來?!?/p>
“所以……還是不要了唄。”
“我沒說不要,你不要強加于人?!?/p>
“那我問一句,池浸法之后的礦渣,未來還有重新利用的可能嗎?”
一言既出,宋興康一下子就啞了,蕭平和裴恒學二人臉上也都露出了難堪的表情。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池浸法工藝的最大毛病,正是礦渣處理的問題。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成礦原理,簡單說就是含有稀土的礦石在日曬雨淋的作用下,逐漸風化,其中的稀土元素游離出來,再附著到地表的黏土層里。
稀土礦采掘出來的礦物,其實就是這些含有稀土元素的黏土,其中既有游離態(tài)的稀土元素,也有尚未游離出來的稀土元素,后者就是四相八態(tài)中的另外三相。
這種黏土形式的礦物,并沒有一個很好的冶煉方法,你總不能把黏土扔到高爐里去焙燒吧。
好吧,其實也有這樣做的,但效率實在是太低了。
池浸法提取工藝,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發(fā)明。其做法是在山下挖一個池子,用水泥封底,然后把山上含有稀土的黏土挖出來,運到山下,堆放到池子里。
隨后,再往池子里加入氯化鈉或者硫酸鎂溶液,稀土離子會與鈉離子或鎂離子發(fā)生置換反應,從而使溶液變成氯化稀土溶液或者硫酸稀土溶液。
用過濾器把溶液回收,渣土扔掉,再投入新的黏土,生產(chǎn)過程就可以持續(xù)下去。
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與鈉離子與鎂離子發(fā)生置換反應的,只限于離子態(tài)的稀土元素,那些尚未風化,仍以礦物晶格形態(tài)存在的稀土元素,是不會參加這種反應的。它們會留在渣土中,被扔進廢礦堆。
從理論上說,如果未來能夠發(fā)明出更好的提取方法,把這些廢礦重新開發(fā)利用,也是可能的。但從工程學的角度看,這種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因為這些廢礦是提取過一道稀土的,余下的稀土元素濃度太低,很難達到經(jīng)濟性開發(fā)的要求。
這就是池浸法工藝的最大問題,省流地歸納一下,就兩個字:浪費。
池浸工藝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環(huán)保。把山上的黏土采下來,會破壞地表土壤以及植被。大量的廢礦渣又會占用土地,造成廢礦污染。
在上世紀80年代,大家的環(huán)保意識還不太強。尤其是地方政府,覺得治下有好幾千平方公里土地,污染個幾十、上百平方公里,也無所謂。大山溝里,還缺那點植被不成?
在這個年代里,你因為環(huán)保的問題而去和地方政府交涉,是不會有結(jié)果的,因為人家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