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就告訴你,什么叫做堅定的決心?!?/p>
然后——
又一次用力地吻了上去。
良久,良久。
最終,在克莉絲的服軟下,維恩還是充滿不舍地放開了她。
畢竟是在教室里,隨時都可能會有人闖進來打斷。
整理好有些凌亂的制服和心緒,兩人平靜了一小會兒,才說回了原來的話題。
關于維恩之前的提議,克莉絲覺得可以一試。
“我也覺得,把塔西婭換到我們班來或許會好一些?!?/p>
她沉吟道,“如果有我?guī)兔Φ脑?,說不定能幫助她更好地融入班級里……”
很多時候,將一個人排除在外靠的是不約而同的默契。
在這樣的默契下,如果有人站出來為當事人說話,大概率也會和她一起被【集體】選擇漠視。
可是,這看似牢不可摧的【集體】,卻并不意味著代表所有人的真實想法。
而往往只是幾個“意見領袖”,利用她們的威勢裹挾、并代表了其余的人,讓其他人心生顧慮,以為和當事人的接觸就是在挑釁這個【集體】中的當權者。
所以,在已經(jīng)形成了這樣穩(wěn)定結構的環(huán)境下,受到排擠的人很難尋求周邊人的支持。
人天然就會權衡利弊。如果只能在兩個極端下二選一的話,他們自然會選擇更有利于自己的那一方。
但如果這個極端的選擇被打破了呢?
如果能夠代表集體的聲音不止一個呢?
只要能讓一部分人愿意接納的話,原先排擠的壁壘也就自然被消除了。
“等我找機會向理查德問問他們班到底是個什么情況吧。”
維恩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