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日,海津。
縣城靠東南方向的一條臨河街,熱熱鬧鬧地?cái)[著各種小攤。
青石板的路上,人潮涌動(dòng)。
各種行商走販,絡(luò)繹不絕。
街兩旁有早早掛起的紅燈籠,在微風(fēng)中輕輕擺動(dòng),為街景平添了一股喜慶的氣氛。
空氣里散發(fā)著糖葫蘆的酸甜,烤羊肉的辛香,攤餅的蔥油味,糕點(diǎn)的米香……
這些富有食欲的氣味交織在一起,讓來往的行人,流連忘返,欲罷不能。
長(zhǎng)街分兩段,再往南去,便是本地商戶添買日常用品的地方。
小到毛線針,大到家具,琳瑯滿目的貨品盡在其中。
叫賣聲,吆喝聲,討價(jià)聲…。
人聲鼎沸!
一道高挑消瘦的身影,從右邊的小路躥出來。
他頭戴黑色方巾,一襲米黃色的麻衣,腳上穿著灰黑色的布靴。
松垮垮地衣帶別在腰間的宮絳里,手上拎了個(gè)竹筐。
正吊兒郎當(dāng)?shù)氐胖阶?,在好幾家商販面前,都停留了一?huì)兒。
直到街尾,他都沒買上一件心儀的商品和美食。
他臉上露出了惆悵地表情,晃著腦袋,思考片刻,又開始走回頭路。
又走了半晌,他終于停留在一攤位前。
板車上放著各類雨具,斗笠和蓑衣。
他拿起一頂斗笠在手里翻轉(zhuǎn)了兩次,很自然的帶到頭上,笠檐微微下壓。
那雙漆黑冷眸亮出堅(jiān)定地眼神,正注視著板車后面的攤主。
攤主也是位年輕人,他穿著藍(lán)色的棉紗長(zhǎng)衫,頭發(fā)梳在頭頂,肆意的耷拉下來一半。
袖管被卷到手肘,帶著一股布手套,低著頭在專心致志的綁著傘骨。
“老板,蓑衣什么價(jià)?。俊?/p>
“二兩銀?!?/p>
“這么貴?”
攤主不耐煩地敲敲架子上的木板,仍舊沒抬頭,語氣不善傲慢地說。
“我家這是純手工做的,你不買啊,就別在我這里礙眼??!”
目光投向那塊板子上,只是淡淡地掃了一眼。
他便帶著斗笠慢慢低頭,眼中像是被厚重地陰霾籠罩,眼簾半遮,看不清全部的瞳仁。
失去光焦的瞳孔,在眼瞼里被擠成一道黑線,黯淡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