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里除了這個小男孩,其他都是小傻瓜,沒有來找她簽名的。
與此同時,在科技公司,張嘆正在辦公室里接待史密斯。
這回只有他們兩個,沒有其他人參與,也沒有翻譯。
史密斯這人是個華夏通,普通話很熘,兩人交流完全沒問題。
畢竟,對方曾經(jīng)在北平電影學院里教過好幾年的書。
而張嘆的外語也很不錯,實在不行就外語交流也可以的。
史密斯所在藝術(shù)人生電影公司想要與張嘆合作《黑客帝國》,但是又不想投資太多,擔心風險,于是就要求降低投資。
張嘆不同意,于是合作就僵持在這里。
這次史密斯前來,不是為了說服張嘆的,而是他找到了新的投資者,來和張嘆商量,三方出資,一同投資。
而投資規(guī)模不下降。
但是因為多了一個投資者,所以各自投入的成本降低了,這同意達到了藝術(shù)人生的目的。
其實張嘆很想加大自己的投入,因為他是知道《黑客帝國》這部電影的魅力的,前世這個系列帶來的票房收入超過了百億人民幣。
但是,那畢竟是前世啊,一部電影要火爆,除了本身的質(zhì)量,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的因素,運氣也很重要。
張嘆不敢拍著胸脯保障,《黑客帝國》拍出來,在這個世界就一定能火。
萬一沒火,他投資好幾個億進去,撲街了他家小白和喜兒只能吃灰了。
所以對于大投資,他一定要找伙伴。
其實,電影行業(yè),除了小成本電影,絕大部分電影項目都是合伙制的,出品方兩三個都算是少的,多的十幾個都有。
這是分攤風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這樣一家公司才能經(jīng)營長久,不然保不準哪部電影撲了,就把公司拖垮了。
張嘆對史密斯再找來一家公司并不反對,其實他完全可以自己找合作方,比如浦江電影制片廠,比如中誠電影公司等等。
但是那沒意義,如果找他們來,那和之前的電影項目有什么區(qū)別。
這次,張嘆對史密斯找來的公司很感興趣。
對方竟然找來了一家工業(yè)特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