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心不僅要喝大麥茶,他還準備自己割麥子。
準確來說,他和喬喬一起,用家里送來的兩臺小型收割機割麥子。
今年老宋家一共種了
5畝麥子,品種頗為高產,估摸著總能收個五六千斤麥。
聽著這個數字覺得很多,但用收割機的話,哪怕是小型收割機,用得流暢了一小時也能收兩畝。
喬喬還沒用過這種高端的機器呢,此刻狠狠點頭!
楊正心還解釋道:“我們家是最早做這種機器的,剛開始都是大型收割機,大平原上效率特別高。后來公司要研發(fā)這種小型的,好些人都說沒必要,我爸硬要研究?!?/p>
突破了大型收割的障礙,做這種小的其實算不上什么難度,唯一的難度在于價錢要低,質量要硬,操作要傻瓜,功能要齊全。
按老楊的話說:“用這種機器的山地丘陵地帶,但凡是種地的農民都不富裕?!?/p>
農民不富裕,交通不方便,你就不能在這上面大意。不然人家買回去一臺,三天兩頭誤操作出故障了,或者是太貴了,又或者脫粒不干凈浪費了……
“這不是壞口碑的事嗎?”
最開始,他們面向的是更偏遠的地區(qū),連梯田都算不上的碎片化田地,推出了傻瓜操作款自走收割機。
這種收割機小田埂都能走。
只需要加柴油啟動,人扶著機器在稻田麥田里向前走就行,割出來的稻麥整整齊齊躺在那里,打捆也很方便。
這個就勝在便宜,特別小,萬八千都能買一臺質量過硬的。
后來成熟了,又推出一種一體化的,收割脫粒粉碎秸稈一體進行。就是老楊特意送過來的這種的。
不然像去年一樣請人割,一個人一天干一畝,工資
300就出去了。
楊正心得意道:“剛開始參加農機展會的時候,有些人都說我們公司脫褲子放屁。還有人說我們完全沒新品了,就會掙錢,炒冷飯……”
但事實上,這款農機一經推出,丘陵地帶的人特喜歡——現在種地的本來就不多,好些是女人老人或者孩子自己在家。
一兩萬塊錢買一臺,男人出門打工,其他人自己在家利索把田地收割了,全程也就是曬谷子需要自己動手……
一個人就夠了。
楊正心得意道:“我爸說,做農機不要看那些會上網的說什么,要直接去地里干?!?/p>
宋檀豎起大拇指:要不他們家上上下下都喜歡小楊呢?這孩子,被他農民出身的家庭教育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