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科鹽稅,也就是國稅。
如此算來,即便按照五十文錢一市斤來論,正課鹽稅,也不過只占賣價的不到三成。
也就是說,鹽商們至少還有七成的收入,可以用來支付地方官府、鹽運司的雜稅,以及其他各項成本……
就算這些成本很高,但是面對五千萬兩往上的溢價空間,至少剩余個一兩千萬的純利潤,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吧。
這還是完全按照官鹽來論。
天下的鹽商們,哪家不暗中經(jīng)營一點私鹽生意,只要不做的很明顯,朝廷也不會太在意。
所以,其中的暴利可想而知。
而天下有資格營運鹽業(yè)的鹽商,大小加起來都不足一百家。一百家分一兩千萬,平均每一家,每年都可以分得至少十萬。
這可是白花花的銀子!
在這個二十兩銀子,足夠四口之家安穩(wěn)富足的生活一整年的時代,十萬兩銀子是何等天文數(shù)字,可想而知。
這還是被平均后的數(shù)字。
而占據(jù)最富庶地區(qū)的揚州七大鹽商,每年的利潤,更是不可計數(shù)。
所以,這些人在他面前叫苦叫窮?真是令賈璉這般好涵養(yǎng)的人,都忍不住心生冷意。
實際上,朝廷也正是察覺到這些揚州的鹽商們太過豪富,才決定再從他們身上剮一刀,用來貼補軍方,也順帶減少國庫開支。
賈璉甚至都還記得,當(dāng)初第一次下?lián)P州之時,那些鹽商們?nèi)パ阐}御史衙門抗議的情景。
許是政策下來之前沒有抗議成功,政策下來之后,便開始動歪心思,以圖用這樣方式,逼朝廷就范?
看看吧,就因為你們搞得幺蛾子,國庫收入都減少這么多了,還不趕快把捐輸給取消了,好讓國庫恢復(fù)歲入。
說實話,若是換個好糊弄的皇帝,鹽商們再在朝堂上多使點力(銀子),還真有可能讓他們博弈成功。
可惜,寧康帝已經(jīng)意識到他們的些許企圖,準(zhǔn)備殺雞儆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