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未判,鴻蒙未開,有一點真靈浮游于虛無,不見其始,不知其終。是為“神”之初源。及天地分判,清濁始辨,此靈散于八荒,寄于萬類,或藏于山石,或隱于草木,或附于鳥獸,遂有“神魂”之說。大荒之野,古神輩出,觀星辰軌跡而知天道運行,察草木枯榮而悟生生不息,取萬靈真意而熔鑄一爐,乃成此《大荒煉神訣》。
夫煉神者,非煉血肉之軀,乃煉先天靈光與后天識神之合。先天靈光,得于鴻蒙,如北辰之恒;后天識神,生于塵勞,似流水之動。二者相濟,方為完整神魂。若先天靈光失,則如燈油耗盡,神散而亡;若后天識神亂,則似歧路亡羊,神迷而滯。故煉神之道,首在調(diào)和先天后天,次在滌蕩識神雜質(zhì),終在融靈光于大道,臻至不朽。
此訣修行,以“天地為鼎,日月為薪,萬法為料,我心為火”。天地鼎爐,納四方靈氣;日月薪火,煉神魂雜質(zhì);萬法為料,豐神魂底蘊;我心為火,定修行根本。修者需知,神魂如琉璃,明則照四方,污則蔽真性,故需以“靜”為基,以“悟”為階,以“恒”為舟,方能渡過大荒迷霧,登至神境巔峰。
第一重:識神篇·明心見性
鴻蒙初開有靈光,藏于泥丸隱玄黃。
欲修神訣先識己,靜察心念起微茫。
泥丸宮者,神魂之府也,居于頂門,上通九天,下接三田。未修之人,泥丸宮內(nèi)如蒙塵古鏡,靈光被雜念遮蔽,故視而不見,感而不覺。修此篇者,首當“破迷”,以靜制動,以察代隨。
每日晨光初露,擇東方高臺,面旭陽而坐,解衣寬帶,使氣血暢流。閉目凝神,先觀呼吸,令氣息勻長,如春風拂柳,不疾不徐。待心漸靜,遂將意念沉入頂門,如探深淵。初時,泥丸宮內(nèi)一片混沌,似有萬千蚊蟲嗡鳴,此乃雜念涌動之象。修者當如局外之人,任其喧囂,不追不逐。若雜念如驚濤拍岸,欲亂己心,則默念口訣:“念起即覺,覺即不隨”,如此反復(fù),雜念自會漸歇。
三月之后,混沌中漸顯微光,如暗夜螢火,忽明忽滅。此即先天靈光初顯。當以意念輕撫之,如慈母撫嬰,不可急,不可躁。若靈光搖曳欲滅,則引東方旭陽之氣入體——吸氣時,觀金色霞光自鼻而入,如暖流直抵泥丸,包裹靈光;呼氣時,觀體內(nèi)濁氣自足心而出,攜雜念沉入大地。如此往復(fù),靈光漸穩(wěn),如星子懸于夜空。
九月功成,泥丸宮內(nèi)靈光凝如米粒,雜念難侵。此時閉目可感自身百骸,如觀掌紋;靜聽可聞周身蟲鳴,如在耳畔。修者于此時方知“我”為何物——非血肉之軀,乃此靈光與識神之合。此境如嬰兒睜眼初見世界,雖懵懂卻澄澈,是為“明心見性”。
然此時神魂尚弱,如風中殘燭,需避陰邪之地,遠戾氣之人。若遇污穢之氣沖撞,輕則靈光黯淡,重則前功盡棄。故修此篇者,當潔身自好,常居清凈之所,常思澄明之事,方能護持靈光不散。
第二重:凝神篇·聚沙成塔
神魂初顯如輕煙,隨風易散難久存。
需以真意作繩索,聚斂靈光凝為本。
靈光既顯,如輕煙聚散,需以“真意”為引,凝為實相。真意者,非刻意強求之意,乃摒棄雜念后之自然流露,如明鏡照物,不偏不倚。
每日子夜,當北斗高懸,于靜室中設(shè)香案,燃柏子香,向北而坐。先觀泥丸宮內(nèi)靈光,如觀燈燭。而后以真意緩緩包裹靈光,如以柔絲纏珠,一圈復(fù)一圈。初時,靈光抗拒,似欲掙脫,修者當以“柔”化之,如流水繞石,不與之爭。若強行凝聚,恐靈光崩散,前功盡棄。
凝聚之際,需引天地清靈之氣為助。觀四方虛空,有青、赤、黃、白、黑五色氣絲流轉(zhuǎn),對應(yīng)東西南北中五方五行。修者當以真意擇青色木氣(主生)、白色金氣(主固),引二氣入泥丸宮,如涓涓細流匯入靈光。木氣可壯靈光之生機,金氣可凝靈光之形質(zhì)。吸氣時,觀二氣自左右肩而入,沿經(jīng)脈直上泥丸;呼氣時,觀氣絲融入靈光,使其漸增。
然天地之氣有清有濁,清者如甘露,濁者如毒瘴。若引入濁氣,輕則靈光滯澀,重則滋生心魔。故辨氣之法,在于“心感”——清靈之氣觸之溫潤,如沐春風;混濁之氣觸之燥烈,如遭火燒。修者需以澄明之心感應(yīng),只取清靈,拒納混濁。
一年之后,靈光由米粒漸凝為珍珠大小,圓潤光潔,色呈乳白,是為“神珠”。神珠一成,如舟有錨,神魂便不易為外邪所擾。此時閉目可感周身三尺內(nèi)草木之生機,抬手可使輕如羽毛之物微動。然神珠初成,質(zhì)甚脆,需避雷霆、戾氣等猛力沖撞,如護稚兒。
此境修行,最忌“急功”。古有修者欲速求成,以蠻力逼聚靈光,終致神珠碎裂,神魂潰散,化為大荒孤魂,戒之慎之。
第三重:養(yǎng)神篇·培風育火
神珠初成尚稚嫩,需以靈泉常滋潤。
天地靈粹為養(yǎng)料,溫養(yǎng)神珠漸雄渾。
神珠如幼苗,需雨露滋養(yǎng)方能茁壯成長。此篇修行,以“采天地靈粹,哺神珠之形”為要。天地靈粹者,朝陽之精、皓月之華、山川之靈、草木之韻也。
晨曦之時,觀日出于東海,霞光萬道,其中有一縷至陽之精,如赤金流動。修者當引此精入體:雙目微閉,意想霞光自天目而入,經(jīng)泥丸宮,如暖流澆灌神珠。朝陽之精至剛至烈,可壯神珠之陽剛之氣,驅(qū)避陰邪。然采此精需在日出三刻內(nèi),過則陽氣過盛,恐傷神珠。
月滿之夜,望皓月懸空,清輝遍灑,其中有一縷至陰之華,如白銀凝結(jié)。修者當引此華入體:靜臥于地,意想月華自頂門而入,纏裹神珠,如清泉洗滌。皓月之華至柔至潤,可滋神珠之陰柔之質(zhì),使其溫潤。采此華需在月上中天時,過則陰氣過盛,易生寒滯。
除日月之精,更需尋山川靈秀之地。如昆侖之墟,有千年雪蓮,其靈可養(yǎng)神;東海之濱,有萬年珊瑚,其韻可潤珠。采靈物之法,需心懷敬畏,不可強取。若遇雪蓮,當以真意溝通,言明所求,取其一片花瓣即可,不可傷其根本;若遇珊瑚,當以神珠之光映照,感其靈韻,使其自愿分一縷精氣,不可硬奪。此乃“順天取物”,不傷天和,靈粹方能為己所用。
養(yǎng)神之時,神珠漸長,由珍珠至彈丸,色由乳白轉(zhuǎn)淡金,再至金黃。珠內(nèi)隱有流光,觸之溫潤,如握暖玉。三年功成,神珠已具靈性,修者可憑神珠之感,預(yù)知三里內(nèi)吉兇——遇兇則珠體微涼,遇吉則珠體微暖。此時神魂之力大增,可閉目辨人形,聞聲知人心,如具“神視”“神聽”之能。
然養(yǎng)神需知“過猶不及”。古有修者貪求靈粹,濫采山川,終致神珠靈光駁雜,滋生黑斑,修為倒退,淪為廢人。故修者當明“知足”二字,方能穩(wěn)步前行。
第四重:煉神篇·百煉鋼化
神珠漸滿需錘煉,如鍛精鋼去火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