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表面上反對種植蘑菇,但是卻是偷偷的讓自己的兒子水娃去種。
而他自己卻是準備去水花集團的蘑菇種植基地打工,這樣一來絕對是穩(wěn)賺不賠旱澇保收。
清晨的閩寧村籠罩在一層薄霧中,二十多個白色大棚整齊排列在村東頭,像一串巨大的珍珠。
馬得福蹲在自家大棚前,在本子上記錄著溫濕度數(shù)據(jù)。
才一個月光景,這個曾經(jīng)最窮的移民村已經(jīng)變了模樣。
“得福!我家菌絲發(fā)滿了!”鄰居馬栓興奮地跑來,手里捧著一塊長滿白色菌絲的培養(yǎng)料,“你看,跟凌教授說的一模一樣!"
馬得福笑著點頭:“水花集團的技術員下午來收第一批,價格比保底還高三毛?!?/p>
不遠處,李大有背著手晃悠過來,眼睛往大棚里瞟,嘴里卻嘟囔著:“哼!白花花的東西,誰知道吃下去會不會鬧肚子”
“大有叔,”馬得福早已看穿他的心思,“您家水娃的大棚這兩天該通風了,凌教授說的。”
“誰,誰讓他種的!”李大有像被踩了尾巴的貓,“那小兔崽子背著我貸的款!”
說完快步走開,方向卻是水花集團的種植基地。
水花基地坐落在閩寧村三公里外的平地上,十畝連棟溫室在陽光下閃著銀光。
李大有在門口徘徊了十分鐘,才磨磨蹭蹭掏出身份證登記。
“李大有”登記處的姑娘抬頭看他,“您是金灘村的吧李總特意交代過,您來了直接去三號棚,工資按熟練工算?!?/p>
李大有心里一驚,暗罵:“好個李水花,早算計好了!自從嫁給了蘇寧是越來越精明了。
但聽到“熟練工”三個字,又忍不住挺了挺腰板。
穿過消毒通道,眼前的景象讓李大有瞬間石化
數(shù)百個鋼架整齊排列,每個架子上都擺滿了菌袋,十幾個村民正忙著噴水、測溫。
最震撼的是中央控制室,一整面墻的顯示屏閃爍著各種數(shù)字和曲線,兩個穿白大褂的年輕人正在操作電腦。
“這、這是種地”李大有結結巴巴地問帶路的技術員。
技術員笑了:“叔,這叫工廠化種植。那邊是智能控溫系統(tǒng),能根據(jù)菌絲生長階段自動調(diào)節(jié)”
“哼!花里胡哨!”李大有強行打斷,聲音卻沒了往日的底氣,“我們莊稼人講究的是看天吃飯”
“大有叔!”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
李水花穿著簡單的牛仔褲和白襯衫,手里拿著記錄板走來,“您能來太好了,三號棚正缺您這樣的老把式?!?/p>
李大有哼了一聲,眼睛卻忍不住往四周瞄:“我就是來看看,你們這些年輕人瞎折騰”
李水花不以為意,親自帶他參觀。
她掀開一個菌袋:“叔,您看這菌絲,比露天大棚的密實多了吧”
李大有湊近一看,心里咯噔一下
那菌絲白得像雪,密密麻麻布滿了培養(yǎng)料,比他兒子在家折騰的強了不知多少倍。
他強撐著嘴硬:“誰知道長出來啥樣”
一周后的午休時間,李大有蹲在基地食堂角落,捧著飯碗狼吞虎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