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危機前的崛起機會
“老板,想要快速發(fā)展,其實很簡單,咱們萬安集團的問題最主要就是在于資金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的擴張步伐。
我舉個例子,1975年3月份的時候,萬安集團與多家房地產公司競逐灣仔一塊地皮。
那一次,我們下定決心一定要拍下那塊地皮,因為大家都看到了那塊地皮的價值。
我們?yōu)榇?,甚至籌資了5000萬港元,其中有三千萬是公司的現金,剩下兩千萬港元是您父親先墊資進來的,沒有向銀行貸過一分錢。
結果,這塊地皮最終成交價是7600萬港元,遠遠超過我們籌集到的5000萬港元。
如果當時我們萬安集團狠下心來,先將地皮拍下來,我們再向銀行貸款,完全可以繼續(xù)競爭。
可惜當時我們選擇放棄了。
而拍下這塊地皮的地產商,憑借著這塊地皮,在上一年因為房價相比1975年的時候已經漲了許多,為此他們賺了足足上億港元,回報率超過一倍。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我入職萬安集團,見識過太多太多這種遺憾,這也是我們萬安集團發(fā)展緩慢的原因。
當然了,如此謹慎的投資作風,也不是沒有好處,我舉個最接近現在的例子,1974年,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江房地產業(yè)受到牽連,地價下跌40,樓價下跌了30到40。
那一場,香江有許多大肆擴張負債嚴重的房地產企業(yè)因為資金鏈的斷裂,相繼倒閉或者被兼并了。
而我們萬安集團由于負債為零,盡管那段時間的利潤也大跌,但基本沒有任何破產危機,甚至沒有什么損失,只是那兩年所賺的錢少了很多而已,所以我們得以安全度過。
所以,老板您說想要快速地發(fā)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向銀行借貸,擴充我們的資金實力,唯有資金足夠龐大,我們才有更多的發(fā)展機會。
但是擴張往往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性,比如現在也處于一場石油危機中,這一次看似對房地產行業(yè)暫時沒有影響,但是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再一次發(fā)生房地產危機。
所以,就看老板您如何抉擇了。”楊名逸直接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林浩然點了點頭,現在的萬安集團,的確是就如同楊名逸的說法那樣。
比如,如今集團的大部分資金都用在北角那個項目上,再加上此前又花了將近兩千萬港元買下510萬股的靑洲英坭股票。
如今,整個集團的可用資金,甚至只有可憐的幾百萬港元,對于一個集團來講,這點資金基本上想干點什么大事情,都很難了。
可實際上,萬安集團完全可以利用集團的優(yōu)勢,向銀行貸款,繼續(xù)發(fā)展更多的項目,完全可以在同一個時間內,同時發(fā)展兩個、三個甚至是更多的地產項目。
而不是當一筆大資金投入到一個項目之后,在這個項目的回報沒有到手前,集團就沒有任何的投資實力。
由此可見,雖然穩(wěn)步發(fā)展能夠大大地降低企業(yè)的危機,可卻也浪費了許多發(fā)展的機會。
至于房地產危機,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再過三年,也就是1982年,特別是某位夫人在大會堂門口摔了一跤過后,香江又會再一次爆發(fā)一次非常嚴重的地產危機。
這一次的地產危機,導致在1982年底香江樓價比1981年高點下跌了60,到1983年,市場更是全面崩潰,影響非常巨大。
不過,現在離那時候還有三年的時間,這足以讓萬安集團快速發(fā)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