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低頭與身旁的孩童說道:“你們?nèi)ヒ惶舜逦黝^的張伯伯家,請張伯伯和張伯娘到這里來,就和他們說,張娃子沒有死,現(xiàn)下活地好好的回村里來了!”
幾個孩童鬧哄哄地應(yīng)聲,舉著風箏、風車等玩具,飛快地跑開了。
韓老太爺與蘇午站在村口。
老者頻頻向蘇午提問,蘇午皆對答如流。
不多時,又有其他村民與韓老太爺打招呼,見這里有蘇午一個生面孔,也湊過來說話,得知蘇午乃是‘張娃子’以后,都大為驚奇。
桃源村民七嘴八舌地言語著。
有人向蘇午詢問在外面的見聞;
有人問蘇午是否還記得他是誰;
有人請?zhí)K午去自家做客。
此間村民確實極其淳樸,與人和善,任一個外來人步入此間,都會為此間的淳樸人情、清凈風貌所迷,在此地流連忘返。
而蘇午置身于這般多‘淳樸鄉(xiāng)民’的簇擁之中,卻是念頭高頻運轉(zhuǎn),心神高度集中。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
表面隨意,實則嚴肅認真地對待周圍村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依據(jù)自己思維念頭‘拓印’下的那河道兩岸諸多墓碑上的文字記載,相互結(jié)合,回應(yīng)村民們關(guān)于桃源村風土人情的一些問題,
一些問題他回應(yīng)不上來,便以自己離開時年歲還小,沒有甚么印象來搪塞過去。
當有人詢問他,關(guān)于桃源村外的見聞時,他便推說到來日請大家去自家飲宴,會在席上詳說近些年來在外面的經(jīng)歷。
如此種種得體應(yīng)對,令他迅速為桃源村民所接納。
真?zhèn)€將他當成是曾經(jīng)失足落水失蹤的‘張娃子’。
“兒啊,兒啊!”
“我的兒!”
此時,人群外傳來陣陣呼喊之聲。
圍在蘇午身邊的眾多村民聽得那陣呼喊之聲,紛紛轉(zhuǎn)頭朝后看,從外至內(nèi),村民們一層一層地為一對夫婦讓開了一條道路,那對夫婦滿臉焦急之色,匆忙忙奔進人群包圍之中,陡然見到面貌、身高與他們面貌、身高相去甚遠的蘇午,卻都瞬時眼淚汪汪。
婦人伸手輕撫著蘇午的面龐,一雙眼睛直勾勾地望著蘇午,似乎要將蘇午的五官長相印入自己腦海深處。
她喃喃低語:“真是,真是我的兒……
是我的張娃子!
我的兒?。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