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我家干糧不多了,給咱借點,以后有機會還你!”
&esp;&esp;“你家這薪火燒得旺啊——不過我家也不錯,咱們兩家勾兌勾兌?”
&esp;&esp;“借點炸詭油……”
&esp;&esp;“老鐘,我家小子如今年歲漸長了,你家大娘現(xiàn)也到了年紀(jì),咱們積柴脈、炎焱脈不妨結(jié)個姻親,怎么樣?
&esp;&esp;自然是須先看命里道叉合不合的。
&esp;&esp;要是合的過來,那就再好不過,日后生個命硬的徒孫兒出來,嘿,咱們兩家不就都有指望了?”
&esp;&esp;聚集于這片空地上的人們,俱出身于‘灶王神教’。
&esp;&esp;他們停留于此間以后,便擺開架勢,開始忙活起了各自的事情,有著急準(zhǔn)備早飯的,有趁機結(jié)姻親、認(rèn)門子的,有還債的、平賬的。
&esp;&esp;久無人問津的僻靜野林子,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大集市。
&esp;&esp;王云的陰喜脈灶班成立較晚,歷史極短,大抵只能追溯到他師父的師父那一輩,據(jù)傳是祖師夢見一團(tuán)大火之中,傳出‘陰喜’之呼喚聲,當(dāng)時便已拜入灶王神教的祖師,由此自立爐灶,建立‘陰喜脈’。
&esp;&esp;陰喜脈傳承至今,也未有甚么看家本領(lǐng)。
&esp;&esp;在如今的灶王神教之中,屬于旁支,比不得積柴脈、炎焱脈這樣的正脈,更不能與傳聞是‘伏羲后裔’的風(fēng)門脈、傳聞是‘燧皇后裔’的燧火脈相提并論。
&esp;&esp;不過,王云素好結(jié)交朋友,性情爽直,因而在灶王神教內(nèi),也有不少相熟的好友。
&esp;&esp;今下灶神弟子一聚集起來,立刻就有人跑來與王云打招呼。
&esp;&esp;“老哥哥,我早先看著你那大弟子了——身上的薪火味越來越濃了啊,孩子天資不錯,如今能不能把薪火引進(jìn)體內(nèi)啊?”一矮瘦老者走過來,笑呵呵地與王云搭著話,“先前見他正往這邊來,就在林子外的一條山路上。
&esp;&esp;我還問他要不要搭車,好幾年過去了,他許是不識得我,所以沒有搭我的車,呵呵呵……”
&esp;&esp;“待會兒大家就都熟悉起來了!
&esp;&esp;他見到你那會兒還年紀(jì)小,不記得事。”王云咧嘴回道,“薪火引進(jìn)體內(nèi)對咱們這些別脈旁脈來說,實在是難如登天啊。我現(xiàn)在也沒甚么好法子——
&esp;&esp;我想著,若是阿武天資不錯,到時候不如讓他投進(jìn)那些大脈里頭去,給人踏實干幾年,先把薪火入體的修行確定了,以后再回自家灶神脈來,有了這第一步,以后真正開宗立派,做一脈的開山祖師,也就板上釘釘了。
&esp;&esp;——像是咱們這些老家伙,對這事已經(jīng)沒有指望。
&esp;&esp;但年輕人身上既然有這個苗頭,有這兆頭,就得努力供著他們,不能耽誤他們,你覺得呢,周兄弟?”
&esp;&esp;薪火修行變化繁多,但最基礎(chǔ)的第一步,永遠(yuǎn)是引薪火入體,令自身成為可以點燃薪火的‘燈盞’。
&esp;&esp;只是這第一步,便能難住今時許多灶神教旁支法脈。
&esp;&esp;畢竟那薪火終究是暴烈火焰,想以人身容納火種,要么就是有特別打熬體魄的法子,要么就是能將薪火徹底馴服,使之與人無害,且反而有益。跨越這第一步,便已經(jīng)打破了凡俗與神人的界關(guān)。
&esp;&esp;陰喜脈傳承至今,尚未出現(xiàn)一個真正引薪火入體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