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七十二峰,如劍指蒼穹,峰峰有古觀,觀觀藏劍聲。絕頂云海之上,有“天劍臺”懸于罡風(fēng)層,臺基為九天玄鐵所鑄,刻滿星軌符文,每逢月圓,便有紫氣自臺心涌出,繞峰三匝方散。臺中央立一無字碑,碑后石室藏《靈犀劍心訣》真本,以鮫綃為紙,龍血為墨,非劍心有光者不得見其字。
此訣自第一代劍尊“玄黃”劈混沌、開蜀山時便已存在,傳聞是玄黃于昆侖墟見“劍母”化石,觀其心竅紋理悟得。與世間其他劍道迥異,它不重劍招變化、真氣厚薄,唯求“心與劍通,劍與道合”。故蜀山入門弟子需先修十年“基礎(chǔ)劍架”,待舉手投足皆有劍意,方可入“洗劍池”——池水采自極北冰海,三千年一凝,能蝕去修士體內(nèi)“招式烙印”,若十年苦修未能讓劍意入骨,池水便會如蟻噬心,最終經(jīng)脈寸斷,淪為外門雜役。
劍心篇·心法口訣
第一章
破妄
“眼觀劍影,心起妄塵。塵生三千,劍失本真。
閉目聽風(fēng),風(fēng)過劍吟。吟中有律,律合天心。
忘形忘招,忘劍忘身。身如頑石,心似空云。
云散石露,妄念自焚。焚盡余燼,一點靈犀初存?!?/p>
補注:破妄境需過“三關(guān)”,關(guān)關(guān)奪命,非大毅力者不能過。
第一關(guān)“影關(guān)”:望月崖壁有七十二幅劍影,乃歷代劍尊坐化前最后一劍所留。修士閉目時,劍影會入其識海,化為生平所見最強劍招——或為“萬劍歸宗”的磅礴,或為“流星趕月”的迅疾,或為“分海斷江”的霸道。此時需默念“忘形”二字,觀劍影如觀泡影,知其形雖炫,卻無“心”支撐。曾有弟子見劍影中自己未來成尊景象,心神失守,被劍影反噬,識海崩碎,余生瘋癲如癡。
第二關(guān)“聲關(guān)”:崖頂罡風(fēng)穿劍痕而過,會發(fā)出“劍吟”,初聽如金鐵交鳴,再聽如人聲低語,久聽則如大道梵音。此音能勾動修士貪念——若執(zhí)念于“劍吟藏絕世功法”,便會被罡風(fēng)灌入七竅,耳膜震裂;若恐懼于“劍吟是厲鬼索命”,則會心神緊縮,真氣逆行。需悟“風(fēng)過劍吟,本是自然”,如頑石聽風(fēng),不動不搖,方能聽出吟中“律”——那是劍破空氣時的頻率,是金屬震顫的本音,與天地呼吸同頻。
第三關(guān)“我關(guān)”:最難一關(guān)。修士需在識海中自觀“劍修之我”——是少年執(zhí)劍時的意氣,是與人比劍時的好勝,是斬妖時的戾氣。這些“我相”會化為實體,持劍向己攻來。此時需“忘身”,知“我”本是皮囊,劍不過工具,攻來的并非外敵,而是自身執(zhí)念。待能看著“我相”揮劍斬向自己,卻心如止水,那些執(zhí)念便會自行“焚盡”,識海深處會亮起一點微光,形如螢火,便是“靈犀初存”。
此境修成者,眼中再無“劍招”,唯見“劍勢”。尋常修士出劍,他們能一眼看出“這一劍是為了炫耀,那一劍是因為恐懼”,如同觀人臉色而知心緒。
第二章
明心
“心湖無波,照見劍魄。魄藏鋒芒,不與風(fēng)搏。
一念澄明,萬象皆可??杀嫣搶?,可識清濁。
劍為心影,影隨心動。動若驚雷,靜如古松。
松立千年,雷過蒼穹。蒼穹不語,心自玲瓏?!?/p>
補注:破妄之后,靈犀之火需入“心湖”溫養(yǎng)。心湖非血肉之器,乃修士識海深處一片虛境,初始時或為濁浪翻滾,或為干涸龜裂,需以“澄明”之意慢慢疏浚。
心湖第一境“濁浪境”:修士初入問心臺,水晶臺映出的雜念如污泥入湖,使湖水渾濁,看不清底。此時需持凡鐵劍,劍指眉心,默念“萬象皆可辨”——觀雜念是“貪”是“嗔”,是“癡”是“疑”。如見“貪名”之念,便知其源于少年時被人輕視;見“畏死”之念,便曉其起于某次險死還生。辨明根源,雜念便如濁浪漸息。
第二境“鏡湖境”:湖水漸清,能映照外物。此時水晶臺會映出修士過往殺孽——或誤殺好人,或虐殺妖靈。畫面真是如臨其境,血腥味、慘叫聲皆可感知。需以“劍魄”觀之,知“殺是護道,非為快意”,若有悔悟,便向鏡中虛影躬身致歉;若無愧疚,便明“此殺必要”。待鏡中血影消散,湖水便如鏡面,照物無差。
第三境“劍魄境”:鏡湖中央會浮出一柄虛幻小劍,便是“劍魄”。此劍初始時銹跡斑斑,鋒刃鈍挫,需以靈犀之火日夜淬煉。每化解一次心魔,劍魄便亮一分;每明悟一次劍道,劍魄便銳一寸。待劍魄通體生光,能在湖面留下倒影,便算明心小成。
第四境“玲瓏境”:劍魄倒影與真劍重合,心湖風(fēng)起,倒影不動;心湖浪涌,劍魄自寧。此時修士可“以心觀劍”,無需睜眼,便知手中劍有幾處缺口,幾斤幾兩,甚至能“聽”劍渴望飲血還是渴望歸鞘。曾有明心境弟子,夜間遇襲,劍未出鞘,卻憑心湖感應(yīng),知刺客從左后方三丈處出刀,提前側(cè)身避過,反掌拍碎其心脈。
此境修成者,能“感劍之喜怒哀樂”。劍飲妖血則喜,斬?zé)o辜則悲,久不用則寂,遇強敵則躍躍欲試。人劍之間,已有默契。
第三章
通犀
“靈犀一點,通于劍間。劍有靈性,久煉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