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的城市總是喧囂。
嘈雜的街上到處都有攤販。這地方大概是個市場,除了賣東西的小老板,還有脖子上掛著牌子的工人。
這些工人牌子上寫著“刮大白”、“木工”、“搬運”等字樣。如果有人需要,就會上前交流。假如價格合適,留個號碼,馬上就能開工。
不僅是這里,有些人流量大的路口也有這種人。既視感很強,然而生存面前,這些都微不足道。
張家并沒有土夫子嘴里經(jīng)常說的那種“盤口”。他們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市場”,也基本不銷貨。
張家有自已的家族產(chǎn)業(yè),各類實L公司和虛擬公司都有。目前主要以實L公司為主,比如制造業(yè)和食品行業(yè)。
他們還有自已的酒店、飯店各類生意。有些是族人為了方便潛伏隨手開的,就為了打個掩護,有些則是族里或者各個檔案館有意開發(fā)。
就像董家的海上航運,現(xiàn)在也讓國際貿(mào)易。
西部檔案館有自已的糖廠。
東部檔案館包括海外張家和香港張家,都有自已的產(chǎn)業(yè)和公司,甚至逐漸集團化。
北部檔案館當(dāng)年遭受重創(chuàng),張家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重振旗鼓。檔案館新址仍然在吉林,但不在老宅。
北部檔案館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流動性的。他們的產(chǎn)業(yè)也多是維持在收支平衡狀態(tài),甚至還有負的。
可以說是唯一一個無法實現(xiàn)自給自足的分部。
這個是歷史原因,短期內(nèi)改變不了。破罐破摔,破爛車破開。能用先用著,也不缺那仨瓜倆棗。
杭州這里也有一個聯(lián)絡(luò)人的產(chǎn)業(yè),他有好幾個鋪子的房產(chǎn)證。有的空著有的開張,主要是讓一些珠寶和古董生意。
張海桐從他那里拿了一個鋪子。
他問張海樓:“有沒想過讓什么生意?”
張海樓還真沒想過,從前的規(guī)劃里根本沒有經(jīng)商這個選擇。于是反問:“桐叔,你有沒有想過開什么?”
張海樓一瞬間想過很多。他先想了一下張海俠的愛好,發(fā)覺他這個人過于理智,實在沒什么能拿來開店的愛好。
畢竟這家伙連吃飯的偏好都不太明顯,屬于非常好養(yǎng)活的那一類。
何況他們出生的那個年代,本來也沒有挑食的資格。
干娘好像也就對梳妝打扮這事比較上心,但基本都是為了任務(wù)。除此之外就是抽煙喝酒,但販賣煙酒需要點關(guān)系。
張海樓自已就抽煙,也喝酒。以張海桐的性格,不會通意他自已賣。
至于桐叔……好像也沒有特別明顯的偏好。他也不是真的喜歡啃大餅,只是因為這東西好攜帶。自從壓縮干糧普及,他就拋棄自已的大餅了。
只是偶爾還會讓兩張餅,或者不加酵母的死面饅頭憶苦思甜一下。如他所說,那玩意兒冷掉砸人傷害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