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三圣山頂附近時,天色已經(jīng)很晚了。七個人到達大概的位置后,找到張家設置在附近的地標后,眾人移開放置在上面的石碑。
那塊碑說是碑,不如說是一個天然石塊。表面沒有任何打磨的痕跡,完全純天然。唯一不天然的是,它原本矗立的地方不是這里,而是更遠的地方。
挪開石碑后,下面的縫隙傳來一陣暖意。人在寒冷的環(huán)境待久后,對熱度的感知會異常敏感。這個時侯哪怕是一盆冷水放在面前,也會感覺它是熱的。
縫隙很窄,只容許一人側身通過。裂縫存在的地方非常陡峭,行動起來需要非常小心,否則很容易摔落。
“卸東西,不必要的就不要帶了?!睆埡M┮贿呎f一邊解開身上的背包,將里面大多數(shù)工具都掏出來,整齊的堆放在一旁,然后用雪蓋上。
小哥不等他說,已經(jīng)飛快撿出可以丟掉的東西通樣整整齊齊碼在地上,用雪蓋好。所有人準備完畢,依舊是小哥打頭,張海桐墊后的隊形。一行人往山L內部挪動。
如果此時不是冬天,在遠處看這個裂縫就像一條天梯一樣橫亙在三圣山頭。仿佛有水從山頭中央劈了一劍。雪掩埋了所有的地質特征,從外面來看反而像他們鉆進了雪里,并且再也沒有出來。
當雪地上的人影消失后,大雪簌簌落下,逐漸掩蓋了入口。
由于入口太過狹窄且道路具有唯一性,他們進入之后沒有立刻打起探燈。頭戴式探燈戴頭上容易磕碰,卡住之后很麻煩。
這里的裂縫基本一站到底,因此只需要摸黑往前走就行。蚰蜒喜歡溫暖的地方,縫隙里的溫度雖然比外面暖和,但相對來說還是很冷。何況這一隊人全是蚊香L質,實在沒必要怕蟲。
很快,張海桐就感覺到前面人挪動的動作停了下來。這意味著他們已經(jīng)來到了縫隙后面較為寬敞的地方。
張海桐走出去后,立刻戴上了頭戴式探燈。這里的眼睛驟然暴露在光明之下,讓他的眼睛流出些許生理淚水。
眼前的通道有明顯的人工開鑿痕跡。接下來的路程十分順利,而且盜洞一路向下,他們只需要匍匐前進就行。比向上爬要省不少力氣。
隨著溫度回升,張海桐四肢也越來越靈活。爬出盜洞后,他已經(jīng)脫掉了身上的棉衣系在腰上。
盜洞的盡頭是一間狹小的墓室,里面只剩下一些殘破的陪葬品。陶制品幾乎全部碎成了渣子,和因為地質活動而斷裂的墓室地板混為一L,漸漸成了泥土,分不清到底是冥器還是毫無意義的石塊灰土。
青銅器和玉器所剩無幾,尤其是玉器。張海桐只看見一些斷裂的殘次品,不值幾個錢。
墓室里還有一些沒有完全氧化毀壞的骨器和象牙制品。他大概看了一下,結合墓室的建造特征,猜測可能是商周時期的古墓。
不過這座古墓現(xiàn)在已經(jīng)名存實亡,剩下的東西拿出去都只能當破爛賣,應該能保幾個月的吃穿。完全抵不上一路的辛苦。何況青銅器太重,背著這么個玩意兒下山,半路不是餓死凍死就是累死。
一般人也想不到爬這上面來盜墓,那實在有點反人類了。
而在他們頭頂上方,以及左手邊的墻壁都和整間耳室的建筑材料格格不入。完全是兩種相隔千百年的建造技術。
頭頂和左手邊的不通,只代表一個可能。
有人在這里強行打了一個新的墓室地基出來,就橫插在這座商周古墓的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