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口訣:
“氣逐流光,意追月影。劍如鴻追星,翅裁夜色。吸月華清輝,吐肉身滯重。劍隨身起,步踏風(fēng)梢;身隨劍動,影落星橋?!?/p>
釋義:
此轉(zhuǎn)需在蜀山最高的“摘星峰”修煉,峰頂常年有夜風(fēng)盤旋,月色在此仿佛格外明亮,能清晰照見百里外的景物。修煉者需在夜間持劍奔跑,劍重六斤,劍身狹長如鴻?quán)?,名為“追月劍”?/p>
這章沒有結(jié)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核心在于“速度與精準的融合”:每晚亥時,當月華最盛時,從峰底起步,沿“星橋棧道”向上疾奔,棧道僅容一人通行,兩側(cè)是萬丈懸崖。奔跑時需同時揮劍斬斷道旁的荊棘,且每一劍都要精準劈在荊棘的根部(不可傷及棧道木板),還要避開棧道上的碎石——這要求腳步如風(fēng),劍招如電,身心高度協(xié)調(diào)。
吸氣時需張口承接月華清輝,讓其順著咽喉流入丹田,與前六轉(zhuǎn)的靈氣相融,逐漸褪去肉身的沉重感,跑得越快,吸納的月華越多,身體便越輕盈,到后期甚至能“踏風(fēng)而行”——腳不沾地,僅借風(fēng)力向前飄移數(shù)尺。
劍招以“斬”“削”“刺”為主,且需在奔跑中完成:“斬”荊棘時劍要與地面平行,“削”突石時劍要與棧道垂直,“刺”低空掠過的夜鳥時劍要與視線同向。最關(guān)鍵的是“踏風(fēng)步”——左腳起時劍斜劈,右腳落時劍回鞘半寸,步頻與劍頻需完全同步,如鴻雁振翅,翅起則身升,翅落則身沉。
要訣:
-
月與劍的呼應(yīng):月華是“引”,劍是“鋒”,奔跑時需讓劍尖始終對準月亮,借月華之力校準方向,哪怕狂風(fēng)亂吹,也不會偏離棧道。
-
氣與步的配合:吸氣時步幅加大,呼氣時步頻加快,如鴻雁呼吸與振翅的節(jié)奏,一呼一吸間,既能蓄力又能提速。
實錄:
第五十六代傳人云鶴真人練此轉(zhuǎn)時,曾創(chuàng)下“月下奔峰”的紀錄——從峰底到峰頂七里棧道,僅用一炷香時間,且劍下斬斷的荊棘根茬整齊如刀切,棧道木板完好無損。他在回憶中寫道:“那晚月色如練,風(fēng)從耳邊過,劍在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它知道該劈向哪里,腳知道該踏向何方,我只需跟著‘勢’走,如鴻雁追著月光遷徙,無需刻意,自會抵達?!?/p>
第八轉(zhuǎn):鴻歸蒼梧(守靜境)
心法口訣:
“氣歸元海,意返空明。劍如鴻歸巢,翅斂鋒芒。吸大地厚氣,吐凡塵紛擾。劍藏于鞘,身隱于林;心沉于淵,意游于天?!?/p>
釋義:
修煉地遷至蜀山深處的“蒼梧林”,林中有千年古梧,相傳是上古鴻雁的棲息之地。此轉(zhuǎn)不再追求劍招的凌厲或速度,而重“收”與“藏”——劍重七斤,劍身寬厚,名為“歸藏劍”,平日多藏于鞘中,非必要不輕易拔出。
每日辰時,需在古梧樹下靜坐,將劍橫放膝上,閉眼感知林中氣息:泥土的腥氣、樹葉的清氣、遠處溪澗的濕氣,甚至地下蚯蚓鉆土的微動……讓心神完全融入環(huán)境,如鴻雁歸巢后放下警惕,與巢穴融為一體。
偶爾有野獸闖入林中信步,修煉者需做到“心不動則劍不動”——若野獸無惡意,便任其來去;若有威脅,也只需以劍鞘輕敲地面,發(fā)出低頻震動,野獸自會退去,無需出鞘傷人。此轉(zhuǎn)的劍招多為“守勢”:“鞘擊”震退對手、“柄撞”卸去來力、“劍脊”格擋攻擊,即便出鞘,也只是用劍背輕拍,點到即止。
吸氣時引大地深處的厚重靈氣入丹田,讓體內(nèi)靈氣如大地般沉穩(wěn);呼氣時將前七轉(zhuǎn)積累的好勝心、爭斗意等“紛擾之氣”排出,達到“心似古井,不起波瀾”的境界。
要訣:
-
歸巢非退縮,是“藏鋒”:如鴻雁遷徙萬里后歸巢,并非無力飛翔,而是懂得“靜”方能延續(xù)生機,劍藏鞘中,并非無鋒,而是鋒在鞘中養(yǎng)得更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