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七十二峰,常年被紫霞云霧籠罩,峰巒如劍指蒼穹,云霧深處藏著不為人知的玄秘。自開派祖師云游子于紫霞仙域得“太清啟示”,立派傳劍至今萬余載,劍法典籍浩如煙海,其中能與《紫霞劍心訣》并稱“蜀山雙璧”者,唯有《太清劍訣》。此訣被譽為“蜀山道劍之祖”,劍勢之宏大,可令“太清浩氣,席卷八荒”;劍意之純粹,能讓“虛妄邪祟,無所遁形”。其以“破妄、歸真、鎮(zhèn)邪”為三大要旨,非有深厚靈力如滄海承天、純正道心如琉璃映月者不能催動。對上心魔滋生、幻術迷魂、邪法詭道之流,更有天生克制之力——上古巫妖大戰(zhàn)時,蜀山長老玄真子曾以此訣一劍斬碎魔教“萬幻魔境”,那幻境中百萬魔兵本是屠戮蒼生的虛影,被太清劍氣掃過,竟如冰雪遇陽般消融,連一絲魔氣都未留下。
總綱·太清真意
“太者,至極也;清者,純粹也。太清之道,以劍為器,以道為骨,以心為魂。劍出則浩氣盈天,可破世間虛妄;劍收則道韻內斂,能守己身真如。”
《太清劍訣》的核心奧義,不在于劍招的繁簡,而在于“與道同頻”。天地間流轉的“太清之氣”,是宇宙初開時未分化的本源之氣,不屬陰不屬陽,不納邪不藏穢,至純至凈如琉璃世界,不被任何虛妄邪祟沾染。修煉此訣者,需以自身道心為引,如北辰星指引北斗,召太清之氣入劍、入體、入魂,使劍勢如天地運行般周行不殆、無可阻擋,劍威如日月昭彰般光耀寰宇、不容褻瀆。
此訣修煉,需過三重關隘,缺一不可:
一曰“氣關”。太清之氣至大至剛,非深厚靈力不能承載。若靈力薄如淺溪,強行引氣入劍,輕則劍招剛出便力竭,重則被氣脈反噬,經(jīng)脈如遭蟻噬。需修煉者日夜打坐,將靈力養(yǎng)得如滄海般深廣,方能容太清之氣如江河奔涌。
二曰“心關”。太清之氣至純至凈,最忌雜念污染。若道心有半分瑕疵——或貪或嗔,或妒或怨,太清之氣便會如明鏡照塵般顯其污穢,進而反噬己身:輕則劍心蒙塵,劍意凝滯;重則走火入魔,淪為被氣脈操控的傀儡。
三曰“意關”。太清之氣與天地同源,需劍意與天地共鳴。修煉者需悟透“劍即我,我即道”的真意,做到劍動如天地呼吸,劍靜如日月停駐,方能引動“席卷八荒”的浩氣,發(fā)揮此訣真正威力。
筑基篇·太清引氣訣
第一重:澄心觀氣
“心似明鏡臺,拂拭無塵埃。靜立觀太清,浩氣自東來。
鼻吸青云氣,口吐濁世埃。三息一周天,氣沉丹田海。
初如涓涓流,漸若江河湃。百日氣初成,劍眉生光彩?!?/p>
此重為《太清劍訣》的入門根基,核心在于“澄心”與“引氣”,二者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修煉者需每日寅時(凌晨三至五點)登上蜀山之巔的“太清臺”靜坐——此臺由開派祖師云游子親手以“九天玄石”鑄就,臺面刻有“先天八卦圖”,八卦紋路中鑲嵌著千年“紫霞晶”,能自動匯聚天地間逸散的太清本源,是修煉此訣的絕佳之地。
靜坐時,需先“澄心”:盤膝而坐,雙手結“太清印”(左手拇指按右手無名指根,右手拇指按左手食指根,其余四指相扣),閉目摒棄一切雜念。初學者可先觀想自身如空谷,谷中唯有清風拂過;待雜念漸消,再觀想太清之氣如淡金色流云,自九天而降,從百會穴涌入體內。這股氣需經(jīng)膻中穴(兩乳之間)時稍作停留,如水流過石潭;再經(jīng)黃庭穴(肚臍下三寸),最終沉入丹田,如歸大海。
“引氣”的呼吸法門尤為關鍵:吸氣時需綿長如太古松濤,一口氣吸足三十六息,仿佛要將天地間的太清之氣盡數(shù)納入;呼氣時需輕緩如流泉出山,一口氣呼盡二十七息,將體內濁氣(凡俗之氣、雜念所化之氣)緩緩吐出。一呼一吸間,引氣在任督二脈流轉一周,周而復始,不可急躁。
初練時,丹田之氣如螢火微光,微弱得幾乎不可察,稍一分神便會消散。需百日之功,日日不輟,方能讓這股氣凝如薄霧,在丹田內盤旋不散。此時修煉者雙目會泛起淡淡的金色靈光,眉心隱有“太清紋”(一道極細的金色豎紋)浮現(xiàn),這便是“氣初成”之兆。
此階段最忌心有雜念。曾有入門弟子在靜坐時想起家中瑣事,引氣瞬間便覺經(jīng)脈刺痛,如被無數(shù)細針穿刺,疼得冷汗直流——這便是太清之氣在警示“心不澄則氣不純”。遇此情況需即刻收功,焚香默念“清心咒”(“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心無掛礙,無掛礙故……”),滌蕩心神至雜念盡消,方可再練,否則極易引動心魔,后患無窮。
第二重:劍承浩氣
“劍橫胸前,氣貫劍脊。太清為引,道韻為飾。
指握劍鞘,意通劍格。氣隨念走,劍逐氣馳。
初時劍鳴微,漸如雷霆叱。三月劍生光,浩氣凝劍側。”
引氣百日功成,丹田內太清之氣凝如薄霧后,便需以佩劍承接這股氣——劍是太清之氣的“形”,氣是劍的“魂”,二者需如影隨形,方能顯“劍承浩氣”之威。
所選佩劍有嚴苛要求,必須是“正道之器”:劍身需以“昆侖寒鐵”或“蜀山赤金”鍛造,不可摻雜任何邪祟材質(如魔域玄鐵、尸骸所化之骨);鑄成后需投入蜀山“三清池”(池水源自紫霞仙域,蘊含先天清氣)浸泡七七四十九日,每日以“凈劍咒”加持,徹底去除劍中雜質(鐵腥氣、鍛造時的火氣等),使其能與太清之氣產生共鳴。
修煉時,需將佩劍橫于胸前,左手按劍鞘(穩(wěn)住劍身,象征“守”),右手握劍柄(引氣入劍,象征“攻”),雙目微閉,以意念引丹田內的太清之氣,如引導溪流般注入劍身。氣入劍時,需從劍柄末端的“劍格”(護手)進入,沿劍脊(劍身中間的棱)緩緩流淌至劍尖,不可急躁。
初時劍身僅泛淡白色微光,氣脈流轉滯澀如行泥濘,稍一用力便會“氣泄”——劍身光芒驟暗,丹田之氣也會紊亂。需反復淬煉,每日引氣入劍千次,讓劍氣與心意逐漸同步,做到“氣隨念走,劍逐氣馳”。
三月后,若劍身在無念時亦能自行吸納天地間的太清之氣(劍身在陽光下會泛出淡淡的金色流光),劍脊處浮現(xiàn)出天然形成的“太清”二字古紋(非人力雕刻,乃氣脈流轉所化),便算功成。此時劍與人已初步共鳴,揮劍時會有輕微的“劍鳴”,如玉石相擊,清越悅耳。
此重的關鍵在“劍心相感”——劍是心的鏡子,心不純則劍不承。曾有資質尚可的弟子,因嫉妒同門進度,心懷怨懟地強行引氣入劍,結果劍身突然崩裂,碎片如利刃般反彈,洞穿其心脈,當場氣絕。事后長老查驗其劍,發(fā)現(xiàn)劍脊處的“太清”二字竟扭曲如鬼爪——這便是道心不純者強行修煉的下場,足見《太清劍訣》對“心”的要求之高。
進階篇·太清破妄訣
第三重:破妄初顯
“眼觀六路,劍掃虛妄。一點靈光,破霧穿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