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一點,通于劍間。劍有靈性,久煉成仙。
指尖觸鋒,可知歲年。鋒上霜痕,是為舊篇。
舊篇載事,或悲或歡。悲歡皆幻,唯道不變。
以心傳意,意與劍連。連則同氣,氣貫云天。”
補注:通犀境是《靈犀劍心訣》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需與劍建立“語言”。蜀山藏劍閣有三層,一層藏凡鐵劍,二層藏靈兵,三層封上古靈劍,每層皆有“劍語”密碼,需逐層破譯。
凡鐵劍之語“霜痕語”:凡鐵劍無靈識,但其鋒上霜痕、缺口、銹跡,皆是“經(jīng)歷”。指尖撫過劍脊,靈犀之火能“讀”出——此處缺口是三年前斬山豬時崩的,那處銹跡是在潮濕山洞中擱置半月所生,劍鐔刻痕是主人無聊時劃的。能“讀”完一柄凡鐵劍的“生平”,便算懂了“霜痕語”。有弟子為練此功,在藏劍閣一層枯坐五年,撫摸過三千柄凡鐵劍,最終能憑劍上痕跡,說出其歷任主人的高矮胖瘦。
靈兵之語“鳴顫語”:靈兵已具初步靈識,會以劍鳴、震顫傳遞情緒。劍鳴清越,是“愉悅”;劍鳴沉悶,是“不滿”;劍身在鞘中輕顫,是“警惕”;劍脊發(fā)燙,是“憤怒”。與靈兵溝通,需先“順其意”——它不喜殺弱,便不逼它斬凡人;它渴望一戰(zhàn),便帶它尋強敵。曾有長老得一靈兵“青蛇”,此劍性烈,初時每日震顫不止,長老帶它入魔淵斬了七天七夜,劍鳴漸柔,后來竟能在戰(zhàn)斗中自行變向,繞過友軍直刺妖魔。
上古靈劍之語“魂影語”:上古靈劍曾隨大能征戰(zhàn),劍中藏主人殘魂,其語非聲非顫,而是直接在修士識海顯影?;驗橐粓龉艖?zhàn)的片段,或為主人坐化前的遺憾,或為未竟的誓言。與靈劍溝通,需“共情”——見其影中主人戰(zhàn)死,便以心感其悲;見其影中封印未除,便以意許其諾。蜀山第三層藏有“斷岳”劍,乃上古戰(zhàn)神佩劍,劍中藏戰(zhàn)神與魔神同歸于盡的畫面。歷代修士皆無法與之溝通,唯第七代劍尊“蒼玄”觀其影時,淚落劍上,心聲傳于劍:“汝主人雖死,其志我承”,劍竟發(fā)出龍吟,從此認(rèn)主,助蒼玄平定了“血月之劫”。
此境修成者,可“借劍憶古”。觸摸古劍,能看見千年前的劍修如何練劍,萬年前的戰(zhàn)場如何廝殺,甚至能從劍影中習(xí)得失傳的劍道真意。
第四章
御靈
“劍有靈則鳴,心有犀則應(yīng)。應(yīng)則同頻,鳴則共振。
振起三尺浪,頻碎九天冰。冰融成江河,河載劍舟行。
舟行無需楫,心為指南針。南指妖魔窟,北指鬼神庭。
庭前有迷霧,劍鳴破迷津。津頭遇古魂,魂語訴真經(jīng)。
真經(jīng)無文字,只在感應(yīng)中。感應(yīng)到深處,劍隨心縱橫。”
補注:御靈境需“以心為舵,以劍為舟”,在“星軌”中航行。馭劍坪的二十八星宿陣,實為“天地劍軌”的微縮,每個星位對應(yīng)一柄上古名劍的隕落之地,劍繞星位而行,便是重走古劍之路。
初階“同頻”:劍繞陣而行時,需讓劍鳴頻率與星位符文共振。東方青龍七宿對應(yīng)“木屬性劍”,劍鳴需如春風(fēng)拂葉;西方白虎七宿對應(yīng)“金屬性劍”,劍鳴需如金戈交擊。共振成功,星位會亮起微光,反之則引罡風(fēng)擊劍。曾有弟子急于求成,強行催谷真氣讓劍提速,結(jié)果劍與星位頻率相悖,被罡風(fēng)劈中劍脊,劍斷人傷,從此再難馭劍。
中階“破障”:星軌陣中藏有“迷霧”,是上古劍修隕落時的不甘、恐懼所化。劍入迷霧,會感應(yīng)到“前方有深淵”“此處有死劫”等幻象,修士需憑心犀判斷——劍若鳴而不顫,是真險;劍若顫而不鳴,是幻象。破過七重迷霧,劍身上會生出星紋,能在夜間吸收星光,自行補充靈氣。
高階“劍引”:馭劍不再需修士刻意指引,心想到何處,劍便先行。此時可嘗試“群劍御”——以一柄主劍為引,讓周圍散落的劍器皆隨星軌而動。蜀山“萬劍坪”曾有奇觀:一位御靈境長老坐于坪中,心念微動,坪上數(shù)萬柄廢劍齊齊升空,組成“北斗殺陣”,劍光遮天蔽日,連飛過的仙鶴都被劍氣逼得墜向地面。
巔峰“魂授”:與劍靈溝通至深處,劍靈會將歷代主人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授”于修士。無需學(xué)習(xí),便能使出劍中藏的古招;無需思考,便能知曉劍在何種情況下最易發(fā)揮威力。有弟子御使一柄“殘陽”劍,在與魔教護法對戰(zhàn)時,劍靈突然授其“落日斬”,此招早已失傳,卻被他一劍使出,金光如落日熔金,瞬間斬碎護法魔功。
此境修成者,劍是“第二性命”。劍在人在,劍亡人悲,甚至能以自身精血為引,讓劍爆發(fā)出遠(yuǎn)超平時的威力,代價是折損壽元。
第五章
合道
“心即是劍,劍即是道。道貫古今,無始無終。
劍心通明,與道相融。融則無形,隱于虛空。
虛空有萬象,萬象皆是鋒。鋒來不避讓,因其本是空。
空中生靈犀,犀照萬法宗。宗歸一念,念動劍出,
出則無還,還則道成。成則為尊,尊守蒼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