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zhàn)注:此式需“散靈犀,通萬物”,將自身靈犀之火播撒出去,與周遭一切建立臨時聯(lián)系,視萬物為劍之延伸。
山地作戰(zhàn):可引山石為劍,指尖一點,數(shù)丈外巨石應(yīng)聲崩裂,碎石如箭雨射向?qū)κ?;亦可讓腳下土壤隆起,化為劍脊,絆倒敵蹤。曾有劍修在黃山與“山魈王”對戰(zhàn),山魈能控山石,卻被劍修以“萬象歸鋒”反控,最終被自己召喚的巨石砸成肉泥。
水域作戰(zhàn):可聚水流為劍,或化水為冰刃,鋒利如精鋼;或引波濤為劍浪,裹挾千鈞之力。有弟子在洞庭湖遇水怪,水怪吐墨使湖水變黑,遮蔽視線,弟子卻以靈犀感水之流動,聚黑水為數(shù)十柄水劍,從墨色中突刺,瞬間刺穿水怪七處要害。
林間作戰(zhàn):可驅(qū)草木為劍,松針成劍雨,藤蔓化劍鞭,甚至讓樹干彎折如劍,橫掃千軍。某次魔教在黑森林設(shè)伏,欲以密林遮掩行蹤,蜀山長老施展“萬象歸鋒”,方圓百丈內(nèi)草木皆活,枝條如劍纏縛,樹葉如刃飛旋,伏兵未及出手便已被絞殺,唯余鮮血染紅林間土地。
雷天作戰(zhàn):若遇風(fēng)雷天氣,此式威力倍增??梢炖诪閯?,紫電如龍,隨心意劈落;可聚狂風(fēng)為劍,卷沙石作鋒,撕裂敵陣。第十四代劍尊“雷澤”曾在雷雨天迎戰(zhàn)“風(fēng)魔”,以“萬象歸鋒”引九天驚雷,化出一柄千米雷劍,一劍將風(fēng)魔劈得形神俱滅,雷劍余威掃過,竟在地面劃出一道深達(dá)千丈的劍痕,后世稱之為“雷劍谷”。
第四式
溯流識劍
“劍上霜痕記舊程,逆溯光陰見分明。
他年招式重現(xiàn)日,便是破綻現(xiàn)形時?!?/p>
實戰(zhàn)注:此式核心在“觸劍溯源”,需在與對手兵器相觸的剎那,以靈犀之火逆推其用劍歷史,找出招式慣性。
對老派劍修:老派劍修往往數(shù)十年如一日練同一套劍法,招式軌跡固化,破綻藏在“習(xí)慣性動作”中。觸及其劍,可溯出其少年時練劍的疏漏——比如某次受傷后改了發(fā)力方式,導(dǎo)致某招必沉左肩;或是師父傳藝時的偏差,讓某式變招時手腕必轉(zhuǎn)半圈。曾有劍修對戰(zhàn)“武當(dāng)劍仙”,觸及其佩劍“太極”,溯出其七歲時練劍摔斷過右腿,導(dǎo)致“白鶴亮翅”式時右腳必虛點地面,遂提前出劍,點在其右腳落點處,使其招式落空,重心不穩(wěn)而敗。
對魔道雜家:魔道修士多學(xué)百家招式,看似雜亂,實則有偏好。觸及其兵器,可溯出其最常模仿的劍派路數(shù),找出其中“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破綻——比如學(xué)蜀山劍招卻少了靈犀之意,學(xué)昆侖劍招卻缺了浩然之氣。有弟子對戰(zhàn)“血手屠夫”,此人兵器是柄銹刀,卻能使出十七派刀法,弟子以“溯流識劍”觸刀,發(fā)現(xiàn)其最愛模仿“絕情谷”的“斷情刀”,但每次使出最后一刀時,因心有不忍(曾殺過親人),刀勢必弱半分,遂抓住此機(jī),以劍卷其刀,反斬其喉。
對神兵持有者:若對手持上古神兵,此式更顯威力。神兵歷史悠久,見證過無數(shù)戰(zhàn)斗,溯其過往,能知曉其歷代主人的成名招式,甚至能“讀”出神兵本身的“厭惡”——比如某柄神劍曾被奸佞使用,對陰狠招式有本能排斥,使出時必生滯澀。第九代劍尊對戰(zhàn)持有“弒神槍”的魔神時,以“溯流識劍”觸槍,讀出此槍最恨“背信棄義”之招,遂故意賣個破綻,誘魔神使出偷襲之術(shù),槍果然在中途凝滯,劍尊趁勢一劍刺穿魔神心臟。
第五式
靈犀通神
“心犀貫入古劍魂,喚醒太古舊精神。
神鋒一出風(fēng)云變,不斬頑邪誓不還?!?/p>
實戰(zhàn)注:此式需“以誠感靈,以道馭神”,非劍靈認(rèn)可者不可用,用則需承擔(dān)劍靈的“意志”。
喚雷神劍:如喚醒“雷獄”劍,劍靈乃上古雷神殘魂,出劍必引九霄雷罰,劍過之處,電蛇狂舞,能凈化一切陰邪。但雷神性烈,若對手罪不至死,劍靈會自行削弱威力,甚至反噬修士。某次有修士為報私仇,欲以“雷獄”斬一無辜者,劍未出鞘便爆發(fā)出雷光,將修士劈成焦炭。
喚斬妖劍:如喚醒“誅邪”劍,劍靈是上古天師座下護(hù)法,劍上有“浩然正氣”,??搜Ч砉?,對人類修士殺傷力較弱。但此劍有“慈悲心”,會留對手一線生機(jī),若修士強(qiáng)行逼其下死手,劍會崩裂。曾有妖狐化為人形魅惑眾生,劍修喚出“誅邪”,劍雖傷其內(nèi)丹,卻未取其性命,只廢其妖力,使其淪為凡人,此乃劍靈之意。
喚星辰劍:如喚醒“啟明”劍,劍靈是星辰碎片所化,能引星光為刃,劍招覆蓋范圍極廣,可同時對戰(zhàn)千敵。但此劍需“觀星象而動”,若遇烏云蔽日,威力大減;若逢月圓星稀,則勢不可擋。第七代劍尊曾在月圓夜喚出“啟明”,劍化星河,橫掃十萬魔兵,星光過處,魔兵皆化為飛灰,而劍修自身也因消耗過大,鬢發(fā)盡白。
第六式
無招之招
“招從心起亦從心滅,劍隨心行不見劍形。
敵以招破招,我以無招破有招。
如影隨形,如露隨陽,如電隨雷,如道隨常。”
實戰(zhàn)注:此式是“劍心通明”的自然流露,無需刻意,卻暗合“相生相克”之道。
對剛猛型對手:對手劍招如奔雷,己劍便如流水,不硬接,只引導(dǎo)。對手一劍劈來,己劍輕輕一搭,借其力道讓劍鋒偏斜,順勢滑向其手腕;對手再劈,己劍再引,如漩渦卷浪,讓其力氣盡數(shù)落空。曾有“大力魔猿”持千斤鐵棍砸來,劍修以無招之招應(yīng)對,鐵棍每次落下都被劍引向旁邊山石,最終魔猿力竭,被自己砸出的碎石掩埋。
對詭譎型對手:對手劍招如鬼魅,忽左忽右,忽實忽虛,己劍便如明鏡,照其真身。對手出虛招,己劍不動;對手露實意,己劍已至。無需預(yù)判,只需感應(yīng)其“殺意源頭”,劍自會追著殺意而去。有“幻影刺客”能化出百道身影,每道身影都有劍招,劍修卻以無招之招,劍隨殺意走,百影皆破,最終一劍釘死其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