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劍派立派萬載,傳下劍法典籍無數,然歷代祖師皆言:"萬丈高樓起于壘土,九霄劍威源于基礎。"《蜀山七十二式基礎劍訣》便是這"壘土",乃入門弟子必修之課。此劍訣看似盡是刺、劈、點、撩等尋常劍勢,實則每一式都暗合天地靈氣流轉之理,藏"引氣、聚氣、化氣"三妙,練至爐火純青,可引山川草木之靈為己用,演化萬千變化,為日后修煉高深劍典打下根基。
七十二式分八大類,曰:刺、劈、點、撩、掃、截、絞、崩,每類含九式,式式相連,如環(huán)無端。修煉時需循序漸進,先求形準,再求氣順,終求意合,三者兼?zhèn)?,方得真意?/p>
第一類:刺法九式——如錐透石,直貫靈樞
刺者,劍之根本也。蜀山刺法重"直"與"透",如金針穿繡,如利錐透石,講究劍尖一點凝聚靈氣,直刺敵之靈樞(氣海、膻中、百會等要害)。
第一式:平刺式
"劍平胸前,氣沉丹田,肩松肘垂,腕直如弦。出劍如矢離弦,劍尖帶風,氣隨劍走,透三寸而止。"
起勢時,雙腳與肩同寬,劍身橫于胸前,劍尖朝左,掌心朝內,如抱圓石。出劍時,以腰力帶動手臂前送,劍身保持水平,如直尺量地,不可歪斜。此式需引腳下地脈靈氣,沿腿、腰、臂注入劍尖,刺出時劍尖會泛起微不可察的土黃色靈光——此為"接地氣",是刺法引氣之始。
練至純熟,可于十步外刺穿三層桑皮紙,紙破而木案無痕,顯"透"之妙。
第二式:上刺式
"劍收腹前,肘貼肋側,提腕翻掌,劍尖斜指天。起劍如春筍破土,氣貫劍尖,直刺云霄。"
雙腳前后開立,后腳蹬地,重心前移,同時手腕上翻,劍尖由下向上斜刺,軌跡如半道彩虹。此式需引空中清氣,自百會入體,與丹田氣交融,聚于劍尖,刺出時劍尖帶淡青色靈光,如草芽破土,有"升"之意。
練時需對空刺擊,想象劍尖刺破云層,每日千次,直至抬腕即有清氣匯聚,方算入門。
第三式:下刺式
"劍舉過頂,身微前傾,沉肩墜肘,劍尖朝地。落劍如流星墜地,氣沉丹田,直刺地心。"
劍身高舉,雙臂微屈,出劍時身體微俯,劍尖由上向下垂直刺落,如鑿擊石。此式引丹田氣下沉,與地脈深處靈氣共鳴,劍尖帶深褐色靈光,有"沉"之勢,專刺敵人下盤。
練時可對地面刺擊,需做到劍入泥土寸許,而劍身不顫,每日刺擊百次,直至地面留下整齊的劍孔,深淺如一。
第四式:側刺式
"左腳橫開,身如側影,劍藏腰后,肘尖外頂。出劍如毒蛇出洞,貼腰而行,斜刺敵肋。"
側身而立,劍身在腰后貼緊脊柱,出劍時手臂外旋,劍尖沿腰側水平斜刺,如箭射靶心。此式引左右兩側靈氣,于腰間匯聚,刺出時劍尖帶灰白色靈光,軌跡隱蔽,難被察覺。
練時需以木人樁為靶,專刺其肋下三寸,每日五百次,直至劍尖能精準命中靶心,木屑紛飛而樁身不倒。
第五式:回刺式
"劍向前送,驟然回撤,腕旋劍轉,劍尖反撩。如浪子回頭,氣走逆勢,回刺身后。"
先向前平刺,待劍盡出時,猛然沉腕收臂,劍身回旋,劍尖由前向后反刺,如流星倒墜。此式需引前方靈氣反向回流,聚于劍尖,刺出時帶暗金色靈光,專攻背后偷襲之敵。
練時需身后置靶,憑感覺回刺,初期可轉身查看,后期需閉目盲刺,直至百發(fā)百中。
第六式:連刺式
"一劍既出,二劍接踵,三劍連環(huán),如珠落玉盤。氣如春水,連綿不絕,劍似雨絲,密密匝匝。"
平刺之后,不待劍收,手腕輕抖,劍尖連續(xù)點刺,軌跡如直線上的密集圓點。此式需引天地靈氣如水流,源源不斷注入劍身,刺出時劍尖靈光閃爍不定,如雨中燈火。
練時需對懸掛的銅錢孔刺擊,要求三劍皆穿同一錢孔,每日千次,直至銅錢搖晃而劍孔不變形。
第七式:探刺式
"劍出如探物,伸縮不定,腕轉如活蛇,劍尖忽左忽右。氣似游絲,隨劍游走,探敵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