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太清煉精章》
太清之秘,煉精化氣。節(jié)欲保精,腎精充盈。精足則氣旺,氣旺則神全。當于靜中,以意引精,自尾閭沿督脈上行,至頭頂百會,再下行至丹田,化為元氣。此為煉精化氣之法,然需謹慎行之,不可操之過急,以免損傷身體。此章針對精元的煉養(yǎng),告誡修行者在生活中節(jié)制欲望,以積累精元,通過特定功法轉化為元氣。
第七篇:《玉清通脈章》
玉清之途,通脈為先。十二經脈,氣血之源。任督二脈,陰陽之關。以意導氣,貫通周天。先通小周,后達大干。經脈通暢,疾病不纏。此章重點講述通脈之法,強調通過意念引導元氣,打通任督二脈,進而貫通十二經脈。修行者可在熟練掌握小周天功法后,逐步嘗試大周天的運行,以實現全身經脈的通暢。
第八篇:《上清調神章》
上清之妙,調神為綱。神安則氣定,氣定則身康。觀神之法,以靜為方。靜中觀神,如燭之光。不搖不晃,明亮而藏。神調則心寧,心寧則壽長。此章闡述調神之法,通過安靜的環(huán)境和內心的平靜,觀照自身之神,使其安定祥和。修行者可在靜謐之處,如山林、靜室,進行調神練習,以達到身心的寧靜。
第九篇:《太清合道章》
太清之境,合道為終。道無處不在,萬物皆同。吾心與道,相融相通。無物無我,渾然天成。合道之時,天地為朋。逍遙自在,其樂無窮。此章描繪了合道的境界,修行者需在長期的修行過程中,不斷體悟道的真諦,最終實現與道的融合,達到逍遙自在的境地。
第十篇:《玉清觀心章》
玉清之內,觀心為要。心為身主,念起如潮。觀心之法,以覺為刀。斬斷妄念,心清意昭。覺察當下,不迷不驕。心明則性見,性見則道超。此章著重于觀心之法,通過覺察自己的念頭,以覺悟之心斬斷妄念,使內心清凈。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保持覺察,無論行住坐臥,皆可觀心。
第十一篇:《上清養(yǎng)氣章》
上清之妙,養(yǎng)氣為基。氣為生命,如魚得水。養(yǎng)氣之法,寧靜為宜。遠離喧囂,心安神怡。飲食清淡,少欲寡思。氣養(yǎng)于內,身強體肥。此章講述養(yǎng)氣之法,強調環(huán)境的寧靜和內心的少欲對養(yǎng)氣的重要性。同時,飲食方面也需注意清淡,以滋養(yǎng)體內元氣。
第十二篇:《太清煉神章》
太清之奧,煉神為妙。神為性體,虛空為竅。煉神之法,定慧雙交。于定中慧,慧而不驕。神滿太虛,靈光閃耀。此章闡述煉神之法,通過定慧雙修,使神得到鍛煉和升華。修行者需在靜定中培養(yǎng)智慧,以智慧觀照自身,使神逐漸圓滿。
第十三篇:《玉清化形章》
玉清之奇,化形為奇。形隨神轉,神妙形移。以神煉形,形神相依。內煉五臟,外塑身姿。形神俱妙,超凡入圣。此章講述化形之法,認為通過神對形的鍛煉,可以實現形神的升華。修行者在意念中對五臟進行調養(yǎng),同時通過外在的姿勢調整,使身體與神氣相合。
第十四篇:《上清通神章》
上清之玄,通神為玄。神與天地,感應相連。靜心誠意,溝通靈源。祈愿祝禱,心誠則顯。通神之妙,妙不可言。此章探討通神之法,認為通過靜心誠意,可以與天地神靈感應相通。修行者在特定的儀式和心境下,向天地表達祈愿,以獲得神靈的護佑和啟示。
第十五篇:《太清歸真章》
太清之境,歸真為境。真者本元,無偽無佞。去除妄念,回歸真性。真性圓明,道心自正。歸真之時,與道合命。此章描述歸真的境界,強調去除妄念,回歸自己的真性。修行者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和修行,去除內心的雜質,使真性顯現,最終與道合而為一。
第十六篇:《玉清胎息章》
玉清之秘,胎息為秘。呼吸如無,氣行無息。神氣相合,入于胎息。如嬰兒在腹,渾然靜謐。胎息既成,壽與天齊。此章介紹胎息之法,這是一種高級的呼吸功法,使呼吸達到極其細微的狀態(tài),如同胎兒在母腹之中。修行者需在氣感充足、身心靜定的基礎上,逐步嘗試進入胎息狀態(tài)。
第十七篇:《上清辟谷章》
上清之妙,辟谷為妙。不食五谷,以氣為飽。服氣餐霞,滋養(yǎng)身竅。先斷葷腥,漸減谷食。辟谷之時,心清體矯。此章講述辟谷之法,通過服氣和吸收自然精華,減少對五谷的依賴。修行者需循序漸進,先從減少葷腥食物開始,逐步過渡到辟谷狀態(tài),同時要注意身體的反應,確保安全。
第十八篇:《太清守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