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們在后怕之余,更多的是對朝廷快速反應的贊嘆和對崔氏愈發(fā)深切的鄙夷與憤怒。
這種自取滅亡的瘋狂舉動,徹底葬送了崔氏可能殘存的最后一絲同情分。
而對于朝堂之上的百官,尤其是那些世家出身的官員而言,昨夜之事帶來的則是刺骨的寒意和巨大的震懾。
他們原本或許還存有幾分兔死狐悲之心,或許還在暗中串聯(lián),想著如何在三司會審中盡可能保全自身、甚至給崔氏留點余地。
但崔斂的愚蠢瘋狂和皇帝毫不留情的鐵腕粉碎了所有幻想。
陛下不僅支持太子,其掌控力更是深不可測!
任何試圖在規(guī)則外掀桌子的行為,都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這種認知,像一盆冰水,澆熄了許多人心中的僥幸之火。
太極殿內(nèi),常朝之上,氣氛凝重得幾乎能滴出水來。
李世民高坐御榻,面色平靜,卻自有一股令人不敢直視的威嚴。
他沒有過多提及昨夜之事,只是在聽取了幾項常規(guī)政務后,淡淡地補充了一句:“青州一案,三司當恪盡職守,從嚴從速審理,以正國法,以安民心。若有再敢徇私舞弊、或妄圖以非法手段干擾審理者…”
他的目光緩緩掃過丹陛之下垂首恭立的百官,特別是在幾位世家重臣身上略有停頓,“崔斂便是前車之鑒。”
沒有疾言厲色,卻比任何咆哮都更具力量。
群臣,尤其是世家系的官員,無不感到脖頸一涼,紛紛躬身應諾:“臣等遵旨!”
退朝之后,許多人背后的官袍已被冷汗浸濕。
他們知道,皇帝的態(tài)度已經(jīng)明確無比,清河崔氏的命運已然注定。
現(xiàn)在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去救一個注定要沉沒的破船,而是如何趕緊與它劃清界限,甚至…主動跳上去踩幾腳,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誠。
接下來的數(shù)日,刑部、大理寺、御史臺等部門的行動變得雷厲風行。
有了皇帝的明確表態(tài)和崔斂自尋死路的助攻,原本可能存在的阻力蕩然無存。
更多的證據(jù)被迅速整理、核實,一份份認罪口供被取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