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將大米挨個搬到車廂里,都整齊的碼放好,由于量多出了一些,還特別分散到了各個車上,也方便取用。
朱恒特意向爺爺奶奶要了一兩銀子,現(xiàn)在朱家人早就把朱恒當(dāng)成了能撐起一片天的男人了,因而見到孫子要銀子,爺爺朱仁義二話沒說,就拿了出來。
家中存銀去掉買米和給朱恒的,還剩77兩。
朱恒捏著銀子,心中暗嘆:等到了江南必須找個路子,把東西和銀子都能合理化的拿出來,不然實(shí)在是麻煩。
今天是當(dāng)前所在地烏木鎮(zhèn)的趕集日子,人聲鼎沸。
看來這大梁是越往南人口越多,經(jīng)濟(jì)也繁榮。
烏木鎮(zhèn)是一處大鎮(zhèn),每到趕集都會聚集來自周邊各村的百姓,有拿自己挖的山貨來賣的,也有些本身家里就有手藝,來做些吃食的,也有自家繡了花樣來賣的。
朱家一行人分了兩批,一批留下來看管牛車,另一批則是去看看有沒有什么需要的東西。
朱恒單獨(dú)出去,爺爺朱仁義也不知道他要買什么。
“爹,大侄兒跟您說要買啥了嗎?”
二叔朱有田湊了過去,有些疑惑的問。
爺爺朱仁義分了個眼神給朱有田,“你當(dāng)你爹是半仙?”
朱有田被老爺子瞪了一眼,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這不是看大侄兒要銀子您馬上就給了嘛,我還以為爹你知道大侄兒要買什么呢?!?/p>
爺爺朱仁義輕聲哼了一下:“打獵賺這些銀子不都是恒小子費(fèi)的力?也就是他心里有咱們一家子人,要個一兩銀子給他哪里還用得著磨磨蹭蹭?!?/p>
二叔朱有田聽了,不禁感嘆姜還是老的辣,在這古代時候,要是沒有分家的話,掙的錢自然是都要上交公中的。
而像他爹這樣明事理的老爺子確實(shí)少有。
也正因如此,他和大哥朱有糧才自小和睦到家,娶得兩個媳婦也是真的將朱家當(dāng)成了家,兩個妯娌有時候比尋常人家的姐妹還親些。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集上的人也漸漸少了起來。
出去買東西的幾人己經(jīng)回到牛車這里。
蔥姜蒜、豬肥肉、鹽、米花糖、燒鴨、竹席…
林林總總也有數(shù)樣?xùn)|西,都放進(jìn)車?yán)铩?/p>
別看花樣不少,實(shí)際算下來花了不到一兩銀子,其中最貴的不是豬肥肉也不是燒鴨,反而是米花糖。(宋稱熬稃)
家中存銀還剩76兩102文。
這米花糖是用鍋將糯谷放進(jìn)鍋中炒制,隨著溫度升高而炸開,變成比之前還大幾圈的米花,再加上糖稀攪在一起,趁熱倒進(jìn)木框里壓實(shí)定型切塊。
這米花糖最重要的就是后面的糖字,古代甜味難得,沾上糖字價格就不會低到哪里去。
大抵就是每人甜甜嘴的量。
朱家眾人己經(jīng)在牛車旁等待,朱鳳眼尖,突然看到一個抱著諸多東西的人向這邊走來。
定睛一看,正是朱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