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上,甚至記錄了建文帝不得不親自出面調停的場面。
李子城整個人都愣住了。
他一直以為,恩師方孝孺與陳舒平同為建文帝的左膀右臂,必然是政見相合的盟友。
可他萬萬沒想到,兩人在最核心的國策之上,竟然有著如此巨大的分歧!
一個主文,一個主武!
一個主守,一個主攻!
簡直是水火不容!
這個發(fā)現(xiàn),讓陳舒平被構陷的冤案,瞬間蒙上了一層更加復雜、更加詭異的迷霧!
就在李子城盯著那段記錄,心神劇震之時,一直站在旁邊默不作聲的海公公忽然幽幽地開口了。
“方學士與陳尚書,皆是忠貞之士。”
他的聲音,像是從古井深處傳來。
“可惜,道不同。”
說完,他那如同枯樹枝般的手指,仿佛是不經意地,在卷宗上一個不起眼的標注上,輕輕點了一下。
李子城下意識地順著他指點的方向看去。
那是一個用朱筆標注的日期。
而在日期的旁邊,用一種比蚊子腿還小的字跡,寫著一行批注。
“此事,已報姚少師。”
姚廣孝!
又是他!
李子城的心,再一次被狠狠地揪緊!
這一次,不再是朱棣的口諭,而是白紙黑字的鐵證!
姚廣孝,這個本該在寺廟中青燈古佛的“黑衣宰相”,竟然在建文元年的朝堂之上,就已經在關注著方孝孺與陳舒平的爭斗!
他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李子城的心,像是被一只無形的大手狠狠攥住,幾乎要停止跳動。
海公公那句話,每一個字都像是一根冰冷的鋼針,扎進了他的腦子里。
“道不同?!?/p>
一個是主張“仁德教化”的文臣領袖,一個是主張“鐵血出擊”的兵部統(tǒng)帥。
他們的忠誠都給了建文帝,給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