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領命:“臣領旨?!?/p>
朱元璋將奏折收起,看向一臉擔憂的朱標,笑道:“有張培、姚鎮(zhèn)還有二十名京軍精銳,老虎也吃不了他,放心吧。倒是他有這份除虎豹的膽量,朕甚是欣慰。”
朱標釋然。
待沐英、張培離開之后,朱元璋看著長空,沉默良久才對朱標:“人君統(tǒng)理下,人情物理必在周知,然后才能臨事不惑。這個道理,你懂吧?”
朱標垂手在側:“兒臣明白?!?/p>
朱元璋微微搖頭:“你不是真的明白,雖然在你很的時候,經歷過顛簸流離之苦,但細細想來,你依舊是生長于深宮之中,未涉世故?!?/p>
朱標內心贊同。
這些年來,除了少有的一兩次去鳳陽,到爺爺、奶奶墳前話之外,朱標很少離開過金陵。
雖然也有金陵外出行的經歷,帶著朱老二、朱老三、朱老四等人,穿得破破爛爛,連鞋子都是草鞋,十里路,騎馬只能走六里,剩下四里得步校
但這些經歷,都是在保護之下進行的,沒有太多接觸民間,甚至是沒時間好好接觸。
長大一點,大部分時間都在宮里,不是在這里讀書,就是換個地方聽課,偶爾一點習武空暇,還得學習點兵法。
東宮,最多加個皇宮,就是朱標的世界。出了宮墻,都恍如隔世,不是一個人間。
但又有什么法子,老爹管得嚴啊……
朱元璋似乎看穿了朱標的心思,揮袖道:“若是局于見聞,則視聽不廣。雙眼雖然可以看到,但所見不過宮墻之內。耳朵雖然可以聽到,但所聞不過庭院之間。若只憑借著這點智慧、認識想要決斷下要務,不是難,是不可能!”
朱標心頭一震,看向朱元璋,喊了聲:“父皇……”
朱元璋抬起手,止住朱標:“這些年來,你的表現朕都看在眼里,很不錯,頗有明君之風。尤其是最近一個月來,你比往日多了些開朗,處置分析事務,更顯果決自信。想來,是那顧正臣對你影響頗深吧?!?/p>
朱標恭謹地回道:“父皇,兒臣雖與顧先生言談不多,然紙筆書信里,總有所得。此人對一些問題的見解不同尋常賓客、諭德,所提觀點令兒臣印象深刻。”
“哦,比如?”
朱元璋饒有興趣。
朱標笑道:“昨日書信里,顧先生處置了惡霸欺民一案,并,他從百姓中來,要到百姓中去,只有深入百姓,傾聽百姓之言,才能徹底消除惡霸欺民之事,還百姓一個安穩(wěn)日子?!?/p>
“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
朱元璋咀嚼著這句話,一連念了五六次,最后一拍手道:“好一個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這應該是下官吏應做之事,內侍,給中書省傳話,命下府州縣主官,每月當分出兩日至四日,微服于民間,至百姓之中察訪民情!”
內侍領命而去。
朱元璋看向朱標,點零頭:“顧正臣是個人才,你能辨人才而親近之,明你已能有所為。朕想,自今日起,朝廷諸司事,不妨奏你一份,朕多些心神去思考軍國大事,你看如何?”
朱標驚喜不已,強忍著不表露,行禮道:“兒臣愿為父皇分憂!”
朱元璋哈哈大笑,拍了拍朱標的肩膀:“記住了,逆己之言,必求其善,順己之言,必審其非,莫要辜負了朕與百官對你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