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襲擊(22)
東海,大河入海口,一片燈火通明。
負責坐鎮(zhèn)東海的馬志親自來到現(xiàn)場,進行著最后的戰(zhàn)前巡視。
此時敵人的兩個旅正順著海面浩浩蕩蕩地駛來,如果不出意外,最多最多一個半小時,他們就能抵達東海,直接對兵團的腹地發(fā)動猛烈的進攻。
馬志對于軍事并不擅長,東海的陣地也是由于勝利和五馬山龐大的參謀團直接指揮。
但他還是決定親自前來走一趟,并不是覺得自己能比于勝利布置更好,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鼓舞士氣。
他緩緩走過每一處陣地,與士兵們交談,詢問他們的情況。士兵們看到馬志的到來,都顯得有些驚訝。
馬志是在用行動告訴基層士兵,兵團的高層并沒有逃跑,他會和大家一起堅守東海,共同抵御敵人的進攻。
行動勝過千言萬語,作為兵團后勤一把手兼東海地區(qū)的政務工作首腦,馬志的到場讓眾人士氣大振。
當馬志走過陣地時,士兵們都在靜靜地看著他,眼神中透露出更多的堅定和勇氣。
馬志知道,這是他目前唯一能為即將到來的戰(zhàn)爭所做的努力。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士兵們感受到高層的支持和決心,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斗志,更好地應對即將到來的戰(zhàn)斗。
被冰封的大河宛如一條銀色的巨龍,靜靜地橫臥在大地上。
那寬闊而平滑的河面,仿佛是上天可憐受雪災肆虐的人類,特意留下的一條天然公路。
這條冰封的通道,不僅連接著河流與海洋,更像是一座橋梁,也將陸地與海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這片原本平坦如鏡的冰面上,如今卻散布著各式各樣的障礙物。
這些障礙物主要由巨大的巖石和冰塊構成,密密麻麻地擺放著,覆蓋了數(shù)百米的距離,剩下的要么是工業(yè)垃圾要么是廢舊汽車,組合起來給原本暢通無阻的冰面增添了許多阻礙。
為了在短時間內建成這條能夠阻斷重裝部隊沖鋒的隔離帶,馬志發(fā)動了大量民眾幫忙趕工,為了說服民眾在剛剛結束轟炸的時間就出來整修陣線,馬志廢了不少功夫。
馬志還對之前就已經(jīng)布置好的防御措施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加強,確保這條隔離帶能夠經(jīng)受住重裝部隊的猛烈沖擊。
除了封鎖入???,此時城內也在加緊布置防御工事,難民出身的士兵們最擅長的就是城市巷戰(zhàn),畢竟他們就在這種環(huán)境里相互爭搶、廝殺一年之久。
在本地打巷戰(zhàn),兵團士兵的熟練程度遠勝那些沒有真正參與過戰(zhàn)爭的大夏本土守軍,城市群提供的縱深就是最好的防御設施。
東海這座位于兵團中心的城市,雖然駐防的軍事力量相對較少,但卻有著其他地區(qū)不具備的優(yōu)勢。
首先,這里囤積了大量的預備役兵力和民防隊伍,這些人員雖然并非專業(yè)的軍隊,但在緊急情況下可以迅速組織起來,形成一支強大的防御力量,而且很熟悉東海城市情況,打巷戰(zhàn)足夠了。
此外,由于大量難民都傾向于涌向東海,試圖與兵團中心保持更緊密的聯(lián)系,這也為于勝利提供了快速征召人手的有利條件。
這些難民多少都跟隨民兵隊學習過基本的軍事知識,能夠使用常見武器,服從指揮運用戰(zhàn)術。
最主要的是,他們對于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有著強烈的意愿和動力,稍加組織便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