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想與項橐一起周游列國,可人家壓根就不和他玩。
孔子又不死心,說我們博弈一番?試圖找回場子,人家還是不和他玩,孔子又問了好多及其刁鉆的問題,他都能精準回答。
直接把孔子整懵逼了。孔子可能當(dāng)時在想,你踏馬的天生克我吧。
這都不是完敗,這是完虐。
原文原話真的太精彩了,建議有時間細讀一下,沒時間就略過。
項橐之死:聰明的代價
項橐的聰明才智遠超常人,但他的生命止步于十歲(或十三歲)。關(guān)于他的死因,史書雖未詳載,但民間流傳的幾種說法令人心寒:
1。被齊國和吳國武士殺害
項橐的才名讓諸侯覬覦,齊國、吳國等國都試圖將他招致麾下。他拒絕了齊國的邀請,最終被吳國武士刺殺。
2。被齊國君主燒死
齊國國君擔(dān)心項橐將才華奉獻給敵國,便派人將他燒死在山林中。
3。因拒絕仕途被害
項橐不愿為任何國家效力,這一態(tài)度讓諸侯們心生忌憚,最終遭到ansha。
4。被割下頭顱
在齊國與吳國爭搶項橐的過程中,他被吳國武士斬首以絕后患。
無論哪種版本,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jié)局:項橐的聰明才智招致了殺身之禍。他的死,是天道無情,也是人性險惡的體現(xiàn)。
而孔子,是否真的對項橐懷有敬意?抑或,他以極高的聲望捧殺了項橐?一個七歲的天才,被天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公開稱為“老師”,既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負擔(dān)。孔子的稱贊讓項橐成為眾矢之的,各國為爭奪他不惜動用暴力。一句“我拜七歲小兒為師”,既是孔子的謙虛表演,也可能是項橐的催命符。
甘羅:十二歲丞相,權(quán)謀之中的犧牲品
甘羅,同樣是早慧的代名詞。他十二歲時,以聰明才智為秦國贏得城池,被封為上卿(丞相級別)。他的智謀為秦國立下大功,但也注定了短暫的人生。
甘羅之死,史書多無記載,但有傳聞他死于宮廷斗爭。十二歲的孩子成為權(quán)力中心的一枚棋子,他的結(jié)局并不意外。他的死,與項橐有著極其相似的命運——智慧超群,卻無法在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中自保。
曹沖:神童的短暫人生
曹沖,曹操之子,因“曹沖稱象”聞名。五六歲的他聰慧過人,被曹操視為最佳繼承人。然而,他的早慧卻讓兄長曹丕忌憚,最終在十三歲時離世。有人說他死于疾病,也有人說他死于兄長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