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金三角星上土地價格的低廉許多工廠也紛紛在金三角星上購買土地開設分廠,有的小公司甚至將其他星球上土地價格昂貴的工廠關停直接遷廠到金三角星上。
聯盟議會對此樂見其成,價值不高的工業(yè)用地轉變?yōu)閮r值較高的商業(yè)用地,當地官員樂得嘴都咧到耳后根了。
金三角星改造結束后的初期就獲得了極高的關注,當時移民什么的根本就沒讓政府煩心過。
然而好景不長,移民金三角星的民眾和企業(yè)很快就發(fā)現在這里生活、工作的成本其實一點也不低!
因為沒有海洋金三角星上的水循環(huán)大部分依靠人工,單純依靠官方降雨會導致星球上大部分區(qū)域一年四季都很干旱,農業(yè)生產只能依靠人工灌溉,這都不算什么,最可怕的事因為星球上原本不存在水資源,所有的水均是改造星球時外部輸入的,人類活動的增加會導致水資源的進一步減少缺水現象極為嚴重。
家中停水已經是常態(tài),很多居民不得不在自家安裝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處理生活污水重復使用。
可是家用水循環(huán)設備處理過的水是不能飲用的,居民們不得不高價從別的星球購買飲用水。
工廠那邊就更麻煩了,來的時候光注意地價了,誰也沒料到這地方工業(yè)污水的處理價格竟然是其他星球的好幾倍。
而且因為環(huán)境干旱,只有耐旱植物能在這里存活,耐旱植物凈化空氣的能力要比闊葉植物差很多,這就導致一個很離譜的事情:金三角星的居民要承擔空氣凈化的費用。
政府考慮到居民個人公共支出負擔過重的情況,空氣凈化費用的大頭最后還是落在了企業(yè)的頭上。
當然了企業(yè)也不是傻子,這部分支出最終會被算進成本之內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
有人就要說了,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嘛,最后還不是老百姓承擔了!
哦……那還是不一樣的。
打個比方,政府要收100塊錢的稅,現在有5家企業(yè)和5個個人。
不要考慮太過復雜的因素和情景,如果這個稅是由個人承擔,那么這5個人每人都要交20塊錢的稅。
現在換成企業(yè)來交,同樣5家企業(yè)每家也將承擔20塊錢的稅。
企業(yè)將稅算進成本,在保持相同利潤的情況下,如果企業(yè)生產出10件產品,那么每件產品都將在原本的出廠價上增加2塊錢。
現在5個人每人購買了企業(yè)的一件產品,他們每人實際上負擔了2塊錢的稅。剩下的5件產品則是賣給了其他消費者,稅費自然也是由那些消費者來負擔。
假設所有企業(yè)的情況都相同,這5個人每人承擔了2x5=10塊錢的稅。
從例子中可以看出,政府要收的100塊錢稅還是足額收到,由個人承擔的話每人負擔20塊錢,由企業(yè)承擔后每人只負擔了10塊錢,是不是少了一半?
如果極端一點,這個企業(yè)生產的商品大部分甚至全部外銷,政府收的稅是不是全部由外面人承擔了?本地居民在享受到的同時是不是負擔大為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