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從井陘關退兵,沿途向邯鄲進兵,但考慮二世皇帝的秘詔,多少讓李良有些忌諱,他便沒有向武臣匯報退兵的原因,只派快騎趕往邯鄲,通報軍隊已經(jīng)行過信都,不日便會抵達邯鄲。≥
此時的李良心中煩亂不堪,井陘關遏守要路,想要兵進太原,除非繞道而行,否則從常山郡轉(zhuǎn)道進太原,必然要路過井陘關,想要攻克此關,談何容易!
李良也曾考慮過,若武臣不肯增兵,自己可巡個理由,離開邯鄲,帶兵馬走河內(nèi)郡,向秦兵投降,若如此,他一樣會有高官厚祿,也不用在這里勞碌奔波了。
如此想著,李良心中的不堅定更加深了幾分,大概又行了幾天的路程,軍隊在曲梁扎下營寨。
營內(nèi),李良手里握著茶杯,靜靜的思考后路,他再一次靜下心來,衡量利弊,他不知道,自己這一次的選擇到底是對是錯。
此時大帳里還有一人,是李良的心腹愛將,每一次沖鋒陷陣,他都能立下赫赫戰(zhàn)功,而且,每一次攻城,他也能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樓。
所以,李良也極為器重他,稱他為良駒。
這次二世皇帝送秘詔給自己和他本身回軍的目的,李良都沒有瞞著良駒,此時,當眾人都離去的時候,李良唯獨把他留在了帳中,看著李良心中有事,良駒緊鎖眉頭,輕嘆一聲,“將軍還在猶豫嗎?”
這種事,怎么可能不考慮清楚,李良也知道,很多事情,只可能有一種選擇余地,若自己錯過了,以后,若想反悔,比登天還難!
但良駒卻認為,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也曾是秦國縣尉麾下的軍司馬,只因為叛軍勢大,所過之處,郡縣無不望風乞降,所以,他也不得不跟著投降叛軍。
此時,有了這次機會,良駒怎么可能輕易放棄,他多希望重回秦國,所以此時,他必然會苦勸李良。
但李良心中也隱隱有預感,秦國到底能否熬過這次叛亂?雖然眼下章邯戰(zhàn)無不勝,可畢竟天下叛軍數(shù)之不盡,章邯的平叛,僅僅只走出了一小步。
李良終究難以下定決心,良駒輕嘆一聲,轉(zhuǎn)移話題道:“將軍這次無故回軍,大王那頭,會不會……”
良駒的話點到即止,但李良卻猜出了他后面話的意思,如果自己倉促帶軍隊回都,必然會讓武臣誤會,眼下,自己還需要看看武臣是什么態(tài)度,再定行止。
想到此,李良看向一旁的良駒,令道:“你去選三千精銳,咱們一會就回去。”
“三千是不是太多了?”良駒略顯詫異,李良冷笑道:“我正要試試他的態(tài)度,三千兵馬,不算多?!?/p>
這時李良走到大帳旁,拉開帳簾,向帳外喊道:“傳令,大軍在此地駐營,沒有本將命令,誰也不許調(diào)動一兵一卒!”
半個時辰后,前往邯鄲的主干道上,出現(xiàn)了一支三千人的隊伍,他們卷夾著塵土,極向前奔馳,為將領是李良,帶著他的期望,李良奮力疾馳,不久,邯鄲城隱隱出現(xiàn)在遠方。
就在李良等人肆無忌憚的疾馳在主干道上的時候,一名斥候疾馳而來,快到近前,斥候在馬上拱手道:“將軍,前方有一支車隊,上面打的是王旗,正向我們的方向馳來。”
李良聽后,心中不由驚疑,王旗?難道是武臣已經(jīng)得知自己歸來,帶著百官來歡迎自己了嗎?
亦或者,他已開始懷疑自己,這次假意迎接,目的是捉拿自己,李良實在想不出武臣的目的,但他又不想事情鬧大,糾結(jié)中,李良勒停了戰(zhàn)馬,身后的騎兵群也6續(xù)停止了。
這時,李良看到了身后的部隊,他心中的糾結(jié)忽然一掃而空,不禁仰頭大笑,一旁,良駒略顯詫異的來到李良身旁,拱手道:“將軍何故大笑?”
見良駒不解,李良擺擺手,冷笑道:“前面現(xiàn)了大王的車隊,我料想,他一定是來歡迎咱們的?!?/p>
“將軍何以見得?”良駒迫問一句,李良此時的目光已經(jīng)凝望遠方,寬寬的主干道上,隱隱泛起塵土,這是武臣的車隊已經(jīng)快到了,這時,他一揚手,令道:“全部下馬,準備迎接王駕?!?/p>
這時,李良又看一眼良駒,笑道:“我手握三萬兵馬,實力遠遠不如武臣手下的兵馬,而且,我們這次進都,只帶了三千騎兵,這種情況下,大王完全沒有必要把咱們放在眼中,更何況是親自帶兵來歡迎咱們?所以我料想,大王此行,并無惡意?!?/p>
說完,李良再次仰頭大笑,這時,遠處的車隊從小黑點漸漸變成了龐然大物,一輛輛馬車,一隊隊衣著華麗的侍衛(wèi),一桿桿鮮明的旗幟,這是武臣的車隊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