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軍陣內(nèi)再次敲響了戰(zhàn)鼓,鼓聲一波高過一波,為陳余的軍隊助陣,這時,巨鹿城樓上的烽煙又多了一柱,從原本的兩柱變成了三柱,這是告急的烽煙,預示著巨鹿城已十萬火急,這讓不遠處觀戰(zhàn)的陳余意識到,巨鹿快要堅持不住了。
而張耳的信都距離這里還有五十余里,他想要馳援巨鹿完全沒有可能,勝券在握的陳余大步走上了戰(zhàn)車,親自用鼓槌敲打戰(zhàn)鼓,聯(lián)軍陣內(nèi)響起了將士們高昂的吶喊聲,前方還在奮力攻城的將士們此時聽到了后方的吶喊助威聲,他們攻勢更強,近五十余人抗著撞木,奔到了巨鹿城下,他們高喊著口號“一,二,撞”隨后撞木猛然撞向了城門,城門在受到撞擊后微微一顫,但隨后,第二下,第三下的撞擊又動了。
撞擊持續(xù)了一炷香的時間,城樓上不斷有羽箭,有滾木雷石落下,齊軍死傷多達百人,但是依然有源源不斷的齊郡士兵沖上來,扛起撞木,奮力的撞擊著城門。
“轟隆”忽然一聲巨響,巨鹿的南門倒塌了一扇,一名士兵忽然松開了撞木,他回身向著不遠處的將士們,高聲吶喊:“城破了,城破了!”
齊軍與陳余的部隊紛紛吶喊,歡呼,并從四面八方向巨鹿南門涌去,而后,東門的城頭被齊軍士兵攻破,一批批士兵爬上城頭,奮力廝殺。
北門,西門也相繼失守,李敏站在城頭,他看著四面涌來的敵軍和城內(nèi)不絕于耳的喊殺聲,他終于絕望的嘆口氣,從城樓上翻身跳下,慘死在亂軍中。
……
齊國與陳余的軍隊攻克巨鹿后,張榜安民,陳余親自召集城中富紳和鄉(xiāng)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明言自己支持趙歇,要迎回趙歇,光復趙國,這一言論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巨鹿并沒有因為易主而生很大的動蕩。
而同一天,位于大6澤的任縣和山南的曲梁紛紛出兵增援巨鹿,卻被陳余的半路伏兵紛紛擊潰,落荒而逃。
三天后,大軍向西進,直奔常山王張耳的都城信都而去,半路上與張耳的先鋒部隊鏖戰(zhàn)一場,張耳的前鋒部隊慘敗而歸,致使張耳不得不收兵回到信都,嚴防死守,募集民夫上城駐守,抵抗齊國和陳余的聯(lián)軍。
隨后,聯(lián)軍抵達了信都城下,沿著沙河一線筑營,陳余又從周圍縣城已趙歇的名義大肆募兵,一時間,來投軍者數(shù)不勝數(shù),聯(lián)軍人數(shù)暴增到五萬余人,并且將信都團團圍攏,張耳幾次書,斥責周圍縣城出兵來援,皆被聯(lián)軍截獲,使得張耳固城死守,只得奮力一戰(zhàn),再無退路。
而浩大的攻城戰(zhàn)已經(jīng)持續(xù)了兩天,張耳的守軍從原有的三萬余人折損到如今的兩萬多人,死傷極為慘重,墻壁也已破爛不堪,城門幾次險些被齊軍撞破,若非張耳臨時調(diào)撥部隊增援,用圓木頂住城門,信都早已失手。
此時已是第二天深夜,張耳無心睡眠,他帶著數(shù)十名親兵來到城頭,巡視城防,將士們死傷累累,城頭到處是未干的鮮血和重傷不起的士兵,張耳心中極為傷感。
本以為暴秦被推翻后,趙人終于可以脫離苦海,即使北面的燕軍和遼東軍奮力廝殺,張耳也未曾參與戰(zhàn)爭。他想讓趙國休養(yǎng)生息。想讓百姓重新過上好日子,可陳余咄咄相逼,又把趙歇搬了出來,這讓張耳意識到,戰(zhàn)爭已經(jīng)不可避免了。
但是倉促應(yīng)戰(zhàn),張耳已經(jīng)無法調(diào)集各地軍隊來援,他很憂慮,若在這樣耗下去,遲早有一天信都會失守,就在張耳憂慮之極的時候,遠處忽然響起了喊殺聲。張耳被這莫名的喊殺聲從沉思中驚醒,他凝神看去,一名郎將急奔而來,指著北城道:“大……大……大王,北城忽然有敵軍攻城,攻勢十分猛烈,我們……快守不住了!”
這句話讓張耳絕望之極,他立刻回身令道:“快,組織兵馬馳援北城!”
如果說北城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翻天覆地。那么陳余在南城埋伏的兵馬就是常山國的催命符,就在張耳把注意力集中在北城的時候,陳余埋伏多時的兵馬忽然殺出,云梯,撞木,各種手段無不用其極,信都最后一道防線終于崩潰了。
后半夜,在信都失守的前一刻,張耳帶著三千騎兵,匆匆逃離西門,沖破齊國的防線。沿著山路逃離,自此,常山國被陳余推翻。
……
陳余入宮,命軍士毀去宮殿,張榜安民,告訴大眾,張耳不臣,已畏罪潛逃,趙國百姓,當奉趙國后人趙歇為王,并命夏說,去迎接趙歇。
隨后,陳余招降張耳余部,向邯鄲進軍,途中,陳余感謝田解的相助,并告知,定當遵守諾言,田解乃率軍離去。
邯鄲城,宮殿已重新休整,不久,趙歇在夏說的陪伴下歸來,進入宮殿,趙歇大慰,自己又回來了,乃封陳余為代王,陳余因趙地初安,不便離去,命夏說為代相,趕往代郡,處理事務(wù),自己仍然留居邯鄲,輔佐趙歇,陳余又回想田榮研制鐵劍,自己也曾見過楚軍使用鐵劍,的確威猛的很,尤其楚軍精銳所穿的輕鎧,更是厲害,乃命張同為使,帶領(lǐng)匠人三十,黃金千鎰,去齊國求冶鐵秘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