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齡大約七八歲的小女孩,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小雨中哭泣道。
老人一邊安慰女孩,一邊朝李默道:“孩兒她爹、她娘,都沒來得及跑出來,被灘河沖走了?!?/p>
李默從老人的眼中看到了恐懼、絕望、祈求,他點了點頭,迅速跑到后院,將昨天剩下的炊餅、腌菜拿了出來,遞給了老人。
“謝謝,您大恩大德,必有后福。”
李默沒有多說什么,他所能做的只有這么多了,并且他注意到隨著越來越多的難民涌入鎮(zhèn)上,鎮(zhèn)上街道兩側的店鋪已經紛紛關閉。
衙役捕快集合后,一邊在街道上努力維持秩序,一邊組織人手前往百安壩修復潰堤。
當天。
濟民堂可謂是人滿為患,不斷有病患登門。
李默從沒有見過這種景象,他甚至連朝食的時間都沒有,官府也開始組織鄉(xiāng)紳、員外施粥賑災,似乎所有人的眼中都流露出絕望和恐懼。
深夜。
李默累得筋疲力盡,倒在床上便睡著了。
三天后。
大雨依舊不停,濟民堂每日人滿為患,藥房儲備的草藥逐漸難以為繼,三名主診大夫頻頻低聲交流,不斷地搖頭嘆息。
游方郎中和抓藥郎中們,也在疲倦和操勞中倍感壓抑。
這時。
外出巡診的左術回到濟民堂,收起雨傘發(fā)出低沉嘆息。
“我剛剛聽說河神廟那邊兒想要舉行一場祭祀,祈求灘河的河神停止水災,還要準備向河神獻祭一對童男童女呢,據說沿河的各村寨,籌集不少銀子,甚至連災民們都捐了銀兩?!?/p>
“什么?”
眾人大吃一驚。
在這里還沒有歸屬乾國的時候,每逢旱澇洪災的確都有所謂的河神廟娘娘,主持向河神活祭的習俗。
不過隨著華安鎮(zhèn)加入了乾國,灘河的河神廟與北山的山神廟一樣,已經荒廢了多年。
再加上近些年華安鎮(zhèn)風調雨順,通知、鄉(xiāng)紳們不斷地安排禮儀教化,年輕一代人幾乎沒有再參加過這種祭祀大型活動,活人祭祀更是只出現(xiàn)在歷史傳說中的事情。
沒想到一場大災過后,曾經的惡習竟然又要死灰復燃了。
李默也感覺有些不適應,畢竟先前人人都爭以大乾國百姓自居,才這么短的時間,這里似乎就又變回了曾經三不管時期的亂象。
但他又不由得回想起那些災民們充滿恐懼、絕望、無助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