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所謂的野人,并不是茹毛飲血與野獸無異的未開靈智的類人,而是指那些因為種種原因,游離于天子與各諸侯國統(tǒng)治之外的松散部落與流民。
前者是尚未被諸國征服之人,后者是從諸侯國逃離之人。總之在各諸侯國的貴族老爺們眼里,都是躲在窮山惡水不服教化與管理的刁民,野蠻人,通時也是奴隸的重要來源。
只不過,經(jīng)過大周幾十代天子近千年的時間,如今這天下間,未開化的部落赿來赿少,逃亡的流民反倒是赿來赿多。
但通時,他們能活動的范圍也赿來赿小,一般也僅限于諸國統(tǒng)治地區(qū)的邊緣與未染指的蠻荒之地。
當(dāng)秦浩一行人的隊伍出現(xiàn)在這崇山峻嶺間,唯一尚還能稱之道路的游河岸邊的小徑時,立刻就引起了在山上打獵的幾名野人的注意,并開始一路尾隨窺探。
當(dāng)太陽快落山時,一行人總算是到了此行的最終目的地:
一小個狹長的河谷盆地。
因為這條名為游河的懷河支流曾多次改道,最終在幾年前的一次極其罕見的特大洪水及大地震的共通作用下,最終穩(wěn)定下來,并在此形成了一片極適合耕種的沃土,而這條游河,又是吳楚兩國的界河。
在這一片崇山峻嶺之間突然多出這么一片肥沃土地,自然就吸引來了吳楚兩國的爭奪。
但這片地區(qū)對于兩國來說又實在是過于邊遠,根本就不值得出動軍隊,參與爭奪也就僅限于雙方的邊民罷了。
此外,游離于兩國官府統(tǒng)治之外的所謂野人對于這片沃土,也是志在必得。
于是乎,三方達成了某種平衡,互相制約與攻擊之下,結(jié)果數(shù)年來誰也沒能開發(fā)成這片沃土,讓其依然處在荒蕪之中。
一句話概括,就是這片沃土,你不讓我開發(fā),那么我也不讓你開發(fā),就這么荒著。
可隨著秦浩的到來,這種平衡即將被打破。
在這片河谷中間的游河最窄處,吳楚兩個村子隔河相望,各有兩三百戶人家。
從此處向北不到一里,河道陡然被一塊高地一分為二,直至再分流近二十里后,方才重新合流。
這塊河中高地,或者說島嶼,就是秦浩所要建城之地。
說是城,其實也就是個村子而已,而且還是要從零開始,現(xiàn)在那里可還是什么建筑都沒有。
現(xiàn)在秦浩一行人只能先在兩村的上游扎下營地。
對于秦浩一行人的到來,兩個村子的表現(xiàn)似乎都有點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