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已經(jīng)有些麻木了,前后不過半日功夫,一品往上的高手有八成在武當,有七成出過手。
看過楚東流飛升而返,看過謝不言千百劍凌空,看過王千陽開門關門,再來看凡人打架又有多少意思?
同袁肅一道上山的蘇州江湖人士低聲問道:“武當雖然聲名不顯,但到底在江湖還有些許名氣在,那光頭又是個什么東西?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這些光頭與那李青一般,俱是不孝?!?/p>
袁肅不答,仍然望向鄧春琳,自打袁肅的重劍被謝不言屁股坐了以后,重劍再次回到袁肅手中之時,大劍莊弟子有了一絲明悟,只覺一場大機緣在等著自己,明明已經(jīng)摸到,卻怎么都握不住。
似是而非間,袁肅覺得那可能就是一品的門。
隱然觸摸到一品的袁肅看著鄧春琳,有些看不清,看不明的錯覺。看那和尚也是迷迷糊糊,這是怎么了?
手撫大劍,袁肅閉上眼,再次“看向”鄧春琳,原本模糊的輪廓,瞬間清晰,連帶那和尚也明朗起來。
“真武?”手離大劍,睜開雙眼,又有些看不清鄧春琳的袁肅疑問道。
半步真武鄧春琳。
鄧春琳打架有兩個習慣,一是打架之前一定要問:“誰先來。”哪怕是一對一單挑,都要有此一問。
中原和尚身后,那胖的和趙計元一般的光頭移步上前,口誦一聲佛號,答道:“貧僧先來。”
大胖和尚許是惱恨那劉文鵠不曾自報家門,如今要動手,連法號都不曾講明。
大新分武品,獨佛門不從,佛門武僧自成一套體系。
證凡夫有四,證使者有三,證羅漢果位,證菩薩果位,覺行圓滿是為證佛。
證佛既是陸地神仙。
也無怪大新要滅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武者皆以九品區(qū)分,道家儒家皆從,獨佛門不改,不滅佛滅誰?
大胖和尚得證菩薩果位,是為人間一品。
鄧春琳提劍走下紫霄宮臺階,越過眉清目秀的中原和尚,來到那胖和尚身前,持劍而立。
黑白發(fā)絲一絲不茍束與百會,桃木發(fā)簪斜插在發(fā)咎之上,發(fā)白道衣有些年歲,腳下布鞋卻是嶄新的。
說不上仙風道骨,卻是比謝不言正經(jīng)幾分。
武當人雖是極少下山,但江湖高手多是會到武當與武當高手切磋,同樣也會有些不開眼的東西來這武當挑事。自打鄧春琳破入一品,除開當年沒能攔下謝不言,這些年來誰都不曾在鄧春琳手中討到好,張繡,姜城安俱都敗下陣來。若不是張離人要求張繡等人莫要聲張,江湖怎會沒有他鄧春琳的名頭傳出?
大胖和尚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蒲扇大手揮動,身后竟然有法相顯現(xiàn)。
菩薩果位是為一品,一品怎會有法相?
這就是佛門的獨到之處。
儒家儒圣才可法天象地,佛門一品即可。
一品菩薩位,金剛怒目象。
至于道家,道家無相。
賭場真武孫上官趁著鄧春琳下場,來到劉文鵠身側,低聲請教道:“劉師叔,今次論道,你這般耍賴,來日世間人說起怕是不好聽。”
“武當幾時有過名聲?”劉文鵠反問道。
孫上官郁悶道:“往日有沒有不知,今日師叔這般做以后,怕是沒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