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議,最早起源于東漢。
當時外戚、宦官干政,別說安排自己的人進朝堂了,有的人甚至連自己的官位都保不住。
而且那些突然身居高位的外戚和宦官,往往之前還都沒有什么文化。
比如十常侍、何進等人。
前者連跟都沒有,后者就知道殺豬。
這就和士大夫“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相悖。
別管學得到底“優(yōu)”不“優(yōu)”,反正我是學了,就是比你們這些沒“學”過的人“優(yōu)”。
這些種種,都引起了士人群體的強烈不滿。
做官通道被打破就算了,但你三天前還在地里干活,三天后直接騎我頭上。
老子幾百年的世家,還比不過你那幾個親戚,過分了!
于是,由還在朝野上的士人率先發(fā)聲,抗議朝局黑暗。
而這種抗議朝局、分析朝局的聲音,就被稱為清議。
發(fā)出“清議”之聲的,就被稱為清流。
清流自他誕生之初,這個“清”就是清貴的“清”,而不是清廉的“清”。
而清流,也就成了世家子弟標榜自己出身的工具。
世家子弟出來做官,都得做“清官”。
而那些寒門出生,或是靠軍功一點點搭上去的,被稱為“濁流”。
哪行職位由清流擔任,哪些職位由寒門擔任,有一套不成文的規(guī)定。
如果是濁流官起家,日后你的官當?shù)迷俅?,清流也看不起你?/p>
而縣令,就是一個標準的濁流官。
所以,這不單單只是一個官職選擇的問題,也是以后混那個圈子,走哪條路的問題。
而江燼此時的行為,相當于,高考結束之后有人跟你說,除了清北之外,985、211任你選擇。
然后江燼傻傻說,我要去本科。
也難怪鳳若冰和顧惜月反應這么大,但凡腦子沒坑的人都說不出來這種話。
江燼一臉無奈地看著她倆,沒好氣道:“惜月腦子不好就算了,鳳若冰你腦子也出問題了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