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官兵的橫征暴斂,終于把黑山縣的農(nóng)民逼到了懸崖的邊上。
其實(shí)官兵的橫征暴斂,早不是第一次了。
可這次不一樣,他們要的不是糧,是“平叛捐”——說是要剿殺“反賊”秦明,實(shí)則全進(jìn)了指揮僉事耿精忠的腰包。
家家戶戶的存糧被搜空,耕牛被牽走,連姑娘家的嫁妝銀飾都被搶得一干二凈。
有戶人家的媳婦抵死不從,被幾個兵卒拖進(jìn)柴房糟蹋,最后不堪受辱,投了村口的井。
這般絕境,才算真把黑山縣的農(nóng)民逼到了懸崖邊上。
世人總說“官逼民反”,可在這片黃土地上,農(nóng)民們哪有半分反骨?
歷朝歷代的農(nóng)民起義,哪一次不是餓殍遍野、走投無路才逼出來的?
他們一輩子就盼著一畝三分地有收成,能娶媳婦、生娃,死后有口薄棺。
就算日子過不下去,更多人也是選擇找棵歪脖子樹上吊,或是跳井,至少能留個“安分”的名聲,不連累家人。
可這次,不一樣了。有秦明帶頭。
秦明不是莊稼人,他曾是北境的兵,懂武藝、會領(lǐng)兵,更重要的是,他敢跟官兵對著干。
前幾日他殺了千戶廖宏圖,把人頭掛在馬脖子上,愣是從官兵的包圍圈里沖回了秦家村。跟著他,至少還有活的希望——這就夠了。
若是一個月前,誰也不會跟著秦明“反”。
那時雖糧少,但地里的莊稼還能盼,官府雖苛責(zé),好歹沒趕盡殺絕。
可這次官兵的狠辣,是刻進(jìn)骨頭里的:搶糧不算,還屠了兩個反抗的村子,男女老幼一個沒剩。
這般血海深仇,再加上秦明給的“活路”,才有越來越多的村民揣著鐮刀、鋤頭,往秦家村跑。
秦家村外,官兵的營寨像鐵桶似的圍了三層。
郭峰站在塢堡的箭樓上,眉頭皺得能夾死蒼蠅。
他前幾日跟官兵拼殺時受了傷,如今傷口剛結(jié)痂,就忙著清點(diǎn)守城的器具:滾石堆了半墻,熱油在大鍋里熬得冒泡,村民們握著臨時打磨的長矛,手還在發(fā)抖,他們昨天還是種地的農(nóng)夫,今天就要拿起武器殺人。
“郭峰,先安排這些袁家村的村民吃飯?!?/p>
秦明的聲音從身后傳來,他剛巡完城,盔甲上還沾著晨露,“每人發(fā)一套皮甲,你教他們怎么用盾、怎么守城?!?/p>
郭峰知道秦明的心思:村里的糧撐不過三天了,官兵圍而不攻,就是想耗死他們。
“我這就去。”
郭峰應(yīng)了一聲,轉(zhuǎn)身下了箭樓。
等郭峰帶著村民去食堂領(lǐng)粥,秦明轉(zhuǎn)身去了馬廄。他的戰(zhàn)馬正甩著尾巴,見他來,湊過來用腦袋蹭他的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