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儉遲疑了一下,最后還是道:“紫英,若是可以,還是須得要勸令尊和柴大人、楊大人把關系處好,令尊若是不接任這三邊總督便罷,若是接任之后,這三邊總督不好坐?!?/p>
“哦?”馮紫英心中微微一凜,“大章,何出此言?”
“這幾月里,我按照柴大人之意也是對整個陜西行都司和四鎮(zhèn)情況也做了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其中也不少涉及到地方府衛(wèi),像榆林鎮(zhèn)也許令尊還清楚,地方上因為多年來水旱蝗不斷,歷欠田賦數(shù)量驚人,地方官吏也是貪墨成風,陜西布政使司便采取拆東墻補西墻,對民眾苛索極重,說句不好聽一點兒的話,已經(jīng)有些民不聊生的味道了,除開這沿邊幾衛(wèi)外,像延安府、慶陽府、平?jīng)龈?、綏德州、葭州、耀州情況都相當糟糕,稍有不慎,恐怕就會釀成民變民亂,……”
馮紫英心中一冷,鄭崇儉這是相當冒險給自己透露真實情況了。
自己父親雖然是榆林鎮(zhèn)總兵,但是畢竟只管邊地軍務,對所在地方民情或許也有一些知曉,但是以武人的性子,就未必在意了,而且這不僅止于榆林,而且還包括延安、平?jīng)?、慶陽,這些都是明末小冰川氣候來臨時的最大受害地,一旦有什么火星子就有可能點燃。
但算一算時間也還應該有些年成才對,不該這么早就出亂子啊,但是現(xiàn)在歷史已經(jīng)改變,就像這寧夏之亂推遲了十多年才爆發(fā),而且還波及到了整個甘肅鎮(zhèn),比前世中的寧夏之亂規(guī)模要大得多,這誰能說得清楚,會不會帶來整個歷史的改變呢?
萬一這一下子就變成了周末農民起義風暴了呢?
想到這里,馮紫英就忍不住有些冷汗涔涔的感覺。
“還有,柴大人恐怕對三邊四鎮(zhèn)的許多軍務狀況也很不滿意,特別是冗員問題,榆林鎮(zhèn)那邊沒大問題,令尊掌兵頗有章法,軍隊戰(zhàn)斗力不差,柴大人也比較滿意,但是像其他三鎮(zhèn),寧夏鎮(zhèn)暫且不說,固原和甘肅兩鎮(zhèn)都很不滿意,或許柴大人就有意要裁汰……”
裁汰?馮紫英又打了一個寒噤,那明末風暴不就是裁汰兵員引發(fā)出來的么?
“大章,你的意思是……”馮紫英猶豫了一下。
“紫英,令尊也是老軍伍了,這日后三邊四鎮(zhèn)仰仗朝廷甚多,尤其是軍資軍餉,與柴大人搞好關系,日后也能讓兵部在糧餉問題上不至于太過偏頗薊遼和宣大啊,我在兵部可是很清楚,無論是遼東還是宣大,雖說糧餉也很緊張,也要拖欠,但是頂多也就是一年半載就要補上,可是三邊這邊,恐怕就不是一年半載,而是兩年三年了?!?/p>
鄭崇儉頓了一頓,“若是沒有三邊總督也罷,設了三邊總督,那這些都該是三邊總督的職責了,朝廷就下?lián)苣屈c兒糧餉,僧多粥少,一碗水若是端不平,只怕日后也容易引發(fā)事端啊。”
馮紫英默默地點點頭,這個三邊總督的確不好當,若真是釀成了兵變,這個總督就是首當其沖,弄不好就是替罪羊的命。
難怪鄭崇儉會這么提醒,這陜西四鎮(zhèn)加上幾個府州近年來基本上都是旱情不斷,間或還夾雜著蝗災,每年chunxiazhijiao都會有大量流民外流,小規(guī)模的鬧事不斷。
“大章,謝謝了,我會將此情況轉告給家父,至于說朝廷如何來安排,還有他本人如何考慮,我也不好說,不過現(xiàn)在還說不到那一步去。”馮紫英也鄭重其事地點頭表示謝意,“但不管怎么說,謝謝了?!?/p>
“你我兩兄弟就不客氣了,更何況這本來也是公務,若是令尊真的要接任三邊總督,愚兄又在兵部的話,那打交道的時候可就多了?!编嵆鐑€也拍了拍馮紫英肩頭。
“哦?讓你回去也是應有之意,柴恪和楊鶴他們是平叛主帥副帥,現(xiàn)在劉東旸部還未解決,他們當然不能走,你是庶吉士,回去匯報是再合適不過了,而且皇上對你印象頗佳,而且你還是武勛子弟,所以你回去匯報是最合適不過了。”
馮唐對這個安排并不意外,“只是柴楊二位這個打算倒是蠻好,但朝廷怎么籌集錢糧?你出的這個主意能立竿見影么?”
“那就要看朝廷和皇上的決心和想法了?!瘪T紫英也嘆了一口氣,“但兒子以為這應該是最好的解決方略了,其他辦法都是后遺癥頗多,且難以解決,兒子打算回去之后也要向齊師和喬師他們兩位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向他們兩位和盤托出?!?/p>
馮唐也知道這應該是最穩(wěn)妥的解決辦法,真要打或者不聞不問,都難以交差,所以柴恪才會如此迫不及待的要求自己兒子立即回京向朝廷稟報詳情。
“至于你說你那位同學所言情況,為父清楚,榆林和延安這一帶情況都很糟糕,連年旱蝗不斷,地方官府賑濟不力,光是去年我已經(jīng)協(xié)助地方官府處置了九起小規(guī)模的民變了,若是繼續(xù)這樣下去,真不知道會變成什么樣。三邊總督位置看起來位高權重,但是在沒有錢糧支應的情形下,這就是一個火藥桶,為父并無意愿去借這個燙手山芋,最好還是朝廷文臣來接手最合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