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二,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兩人的性格,但你不能否認他們的能力?!?/p>
“后人拿他們比喻為漢初的蕭何、張良,為當今皇上的左膀右臂?!?/p>
“李善長在內(nèi)政后勤方面能力突出,功勞頗大?!?/p>
“劉伯溫追隨皇上左右,獻計獻策,決勝千里?!?/p>
“兩人屬于不同類型,一個主內(nèi),一個主外,不好分出孰強孰弱??墒谴竺鞒慕?,離不開這兩人的貢獻?!?/p>
說到這,林澈喝了口茶,潤潤嗓子,繼續(xù)道:
“下面問題來了,為何兩人功勞差不多,卻在洪武帝大封群臣時,兩人差距卻變得那么大?”
“一個冊封為六公之首,另一個卻位列三十六功臣最后一位,只封了一個誠意伯!”
“一個食祿四千石,一個食祿只有區(qū)區(qū)二百四十石。”
“兩者差距未免太大了!”
“知道其中原因嗎?”
此言一出。
朱樉緊蹙了眉頭,思索起來。
雖然劉伯溫中途入伙,又擔任過前元的官,但加入洪武帝的陣營后,所立功勞并不小。
尤其給洪武帝提出的時務十八策,簡直給尚未明朗的形勢,指明了方向。
在陳友諒率領八十萬大軍,進攻應天時,是劉伯溫舌戰(zhàn)投降派,堅定了洪武帝決戰(zhàn)的決心。
更有在鄱陽湖水戰(zhàn)時,劉伯溫力勸洪武帝,棄主船改乘小舟,避免了船毀人亡的慘劇。
蓋世功勛,加上救命恩人,卻在分封時,只封了一個二百四十石的誠意伯。
的確是寒酸了些,甚至有些說不過去。
父皇是多么精明的一位皇帝,自己都能考慮到這些,他不可能沒考慮到。
可是,父皇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朱樉陷入到深深的沉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