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目光炯炯的望著長孫無忌,真希望他可以帶著一些心腹出來跟陳應唱對臺戲,陳應也好殺雞儆猴。
很顯然,長孫無忌卻沒有說完。
陳應望著眾官員又接著道:“本大都護不管你們是誰的人,你們首先是大唐的官,吃著大唐的俸祿,就要替君父分憂,要是讓本大都府看著你們的屁股歪了,本大都護不介意借你們誰的人頭,以儆效尤!”
眾官員山呼:“敢不從命!”
長孫無忌無論有沒有帶著制衡陳應的圣旨,陳應都不會讓他做大。陳應最后吼道:“本大都護以軍法治軍,也以軍治西域,十七禁令五十四斬你們都回去好好看看!不要犯在本大都護手上,否則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那可不太好!”
西域旱地,畝產過石便能稱良田。一旦溝渠修成,就可以上五六百萬畝旱地,改造成豐產水田,對加強大唐在西域地區(qū)的根基,意義也非同小可。
在華夏與游牧民族爭戰(zhàn)的時候,北方多為苦寒之地,南方多富庶。北方軍馬從北往南打,能夠靠在戰(zhàn)區(qū)劫掠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越打越強。南方軍馬從南往北,從戰(zhàn)區(qū)籌措不到足夠的糧草,只能從后方花大力氣調運,越打越窮。中原政權強盛時,人力、物力不缺,能支撐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所以能壓制北方勢力的抬頭。
一旦時逢末世,中原王朝的底子給掏空以后,只能被動挨打!
陳應就是想利用自己在西域有限的時間內,將西域打造成一個良倉。
華夏民族是勤勞的民族,他們根本就不會放棄任何一塊可以耕作的土地,當西域形成萬里良田的時候,歷朝歷代君主,都不會坐視西北被異胡占領!
當然,站在歷史巨上肩膀上的陳應,他看得更遠,他知道即使在盛唐時期,大唐在西域的駐軍從來沒有超過四萬人馬,不是不想多,而是根本養(yǎng)不起,所以在大食怛羅斯之戰(zhàn)失敗后,安西四鎮(zhèn)也在不久之后丟失。
如果大唐可以在西域州形成一個類似于中原一般富饒的物質基地,這里就永遠沒有丟失的可能。
華夏人為了領土向來敢拼命!
西域都護府的官員剛剛開始前來上任的時候,多少像左右逢源,利用太子與秦王之爭,兩邊要好處。
可是,來到西域以后,他們才發(fā)現(xiàn),陳應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
作為大唐從二品西域大都護,西州道行臺尚書左仆射,陳應有權處理西州府正四品以下所有官員,包括升遷、處置,除了長孫無忌這個長史以及魏無咎這個司馬以外,其他官員生殺大權,皆在陳應一念而決!
他們敢跟陳應對著干嗎?
答案是肯定的,還真不敢!陳應行的是軍法,腦袋不是韭菜,掉了以后再也長不出來!
眾官員摸摸自己后背出現(xiàn)的冷汗,很快就做出了最為正確的判斷!
ps:推薦一本書吃貨的《大唐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