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三天黃昏,直抵滎陽。
陳應不相信鄭氏會鋌而走險,一路沒有遇到抵達,就來到鄭氏祖宅。
三千兵馬包圍鄭氏大宅,然后沖進去抄家。
……
陳應雖然富可敵國,家產數以百萬計,可是看到滎陽鄭氏的府庫,依舊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華美精致、金光燦爛的金飾酒具,幾百斤重一個的銀冬瓜,用幾千斤黃銅鑄的銅柱,成箱成箱的珠寶……這里簡直比國庫還闊啊!
陳應過了好半天才從眩暈狀態(tài)中回過神來,撫摸著一個巨型銀冬瓜,不無感慨道:“難以想象,僅僅是滎陽鄭氏搜刮了這么多財寶!”
一名鄭氏家丁呆呆的問道:“鄭氏這么有錢,為什么卻不能讓我們吃上飽飯,穿上一件像樣的衣服?”
陳應嘆了口氣,他想起后世的一個段子,窮人是小心翼翼的大方,而富人而是光明正大的小氣。
滎陽鄭氏控制著河南數十上百萬頃良田,又有十數萬戶佃戶,可是他們卻沒有回饋社會。
事實上,歷朝歷代,中國都是有錢,但是中國有錢,不代表朝廷有錢。
比如魏晉南北朝,世族門閥隨便一家,都可以富可敵國。就像東晉時期,掌握著東晉兵權的郗、桓、謝、劉這四大家族,沒有一個人依靠朝廷的財政撥款養(yǎng)活軍隊的,他們都是依靠家族的勢力和錢財。
歷朝歷代,富商、縉紳和官員他們寧可將錢熔成銀冬瓜,也不肯拿出來交一點點的稅。寧原家里的糧食霉變,錢財生銹,也不愿意捐獻國家。
陳應用力拍了拍一個銀冬瓜,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唐朝的時候,大唐其實并不缺錢,特別是繼承了隋朝的龐大遺產,李氏皇朝獲得了難以估量的財富,山東七宗五望,隨隨便便就拿出一百七十萬貫,這相當于后世的八十億人民幣。
難道說隋朝窮了?
大唐開國初期,光損失十萬人馬的敗仗就打了兩回,從開國到武德九年,光損失軍隊就不下五十萬人馬,別說人馬,就算是軍械甲胄也高達數百萬貫。
但,唐朝的的財政一直紅得發(fā)紫。
世族門閥不用交稅,當官的不用交稅,士紳不用交稅,賺到了大筆財富的商人只要掛在世族門閥名下,也不用交稅。
所有稅收都落到了老百姓身上,就這點稅源也大把人跟朝廷搶,比如說藩王、官員、縉紳。按武德律例,爵位的人貴族是免稅的,因此每當將士獲得軍功封爵,或者是當官以后,必然會有很多人前來投獻田產,投獻到他們名下的田,自然就不用交稅了。藩王和官員也不交稅,這兩者都理直氣壯,誰敢去收他們的稅?如此一來,朝廷的稅源銳減,只能在越來越少的田地上拼命加稅,想不出事都難了。
那,這海量的錢財哪里去了?
藏到地窖去了。
唐朝還沒有工業(yè),更沒有證券、股票這些東東,再加上中國人自古以來樂于積蓄的老傳統,賺到的錢花不完,自然就藏到了地窖里。那些大富之家生怕被小毛賊光顧,將銀子熔成幾百斤重一個的銀冬瓜,幾個大漢都搬不動,自然就不會有什么人能將它偷走。
然后,這些錢從市面上消失了,不存在了,直到危機來臨,整個國家陷入恐慌的時候,這些錢才會從地窖里流出來,涌入市場拼命采購糧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引發(fā)物價飛漲,最終加速整個國家的崩潰……
沒有辦法,一個國家的錢永遠比物資要多出幾倍,如果這些錢全部流入市場購買貨物,物價失控也就成為必然了。
陳應不完全統計,滎陽鄭氏的錢財,大約在三百八十萬貫左右,一旦這些錢投入市場,大唐的經濟體制就會崩潰。
絕對不能讓這些多錢流入市場,想到這里陳應望著周圍的將士道:“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分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