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是原罪搶劫是本能
戰(zhàn)爭,打的就是國力,打的就是經濟。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陳應決定發(fā)起西征。其實,這些將領們閑了三年,早已憋得嗷嗷叫了。
隨著陳應決定用金戈鐵馬解決西突厥問題,眾將領的眼神變得熱切起來。
司倉參軍魯志昆向陳應以及安西軍各將領等人匯報安西近況。
魯志昆早有準備,他甚至不用看賬薄,直接道:“如今,我們安西都護府共計開墾土地二百六十七萬傾良田?!?/p>
聽到這個數字,陳應都感覺有些意外。二百六十七萬傾這相當于十個關中的良田共數了,如果折合成畝數,相當于兩億六千七百萬畝。哪怕像關中一樣,青壯一人耕種一百畝地,也需要二百六十七萬名青壯,差不多相當于二百六十七萬個家庭。
安西如果算上戰(zhàn)奴和各種各樣的奴隸,人口肯定可以突破三百多萬人。然而,安西有十數萬軍隊,能耕種的青壯,怎么也不可能達到二百六七十萬人。
事實上,這些改變要得益于陳應對于農業(yè)科技的扶持。
漢人是一個奇特的民族:你給他武器與訓練,他就能成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戰(zhàn)士之一;你給他機會經商,他就能成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商人之一;你給他機會求學,那么他將成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學者之一;你給他工具,他就會成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工匠之一;如果你給他一塊田地讓他種田,他就能成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農夫——沒有之一!
安西最不缺的就是駿馬,如果在關中,必須家財萬貫以上的人家,才能養(yǎng)起馬??墒?,在安西,無論漢胡,幾乎人人家中有馬、有牛。
畢竟,用駿馬耕地,效率比耕牛更快。
比如,雙馬雙鏵犁,一天一個人可以耕地三十畝,采取六眼耬播種,一個青壯一天一頭牛也可以播種三十畝地。
哪怕是收割麥子的掠子(古代的一種大型割麥神器,現在一些偏遠山區(qū)依舊在用,是傳統鐮刀收麥效率的八倍),一天一人可以收割八畝。
就像沒有人嫌棄自己錢多一樣,農民從來不會嫌棄自己的地多。在安西都護府鼓勵耕種的政策激勵之下,安西百姓,特別是從關內遷徙過來的農民,或者是流民,他們就付出了無數的熱情。
一個青壯年耕作一百畝地,在農民眼中絕對是一個笑話。如果不限加限制,他們每個人可以耕作一千畝地。
就連陳應發(fā)明出來的選進農業(yè)機械,也有人改進。
比雙鏵犁,現在已經有了六駕馬拉的四雙鏵犁。雖然說浪費了駿馬的體力,效率只有雙鏵犁的一倍。
但是,對于安西百姓而言,反正牲口累點無所謂,自己大不了多養(yǎng)幾匹馬。一天耕地六十畝,十天就是六百畝。一個月的耕作期,居然可以耕作將近兩千畝地。
如果不是事實俱在,打死陳應,陳應也不相信,居然有人在不使用奴隸的情況下,一夫一妻,還帶著兩個沒有斷奶的奶娃,打理一千八百多畝地。
事實上,安西耕作的農民絕對不超過三十五萬人,然而他們卻擁有著足足二百六十七萬傾良田,也就是人均擁有將近七傾地以上。
官府不限制土地的開發(fā),他們就開始拼命墾荒。
短短六年時間,安西的耕地,從不足十萬傾耕地,增加到了足足二百六十七萬傾。差不多是原來的將近三十倍。
魯志昆接道:“去歲,我們安西獲得大豐收,共收取一千三百六十一萬七千石糧食。”
聽到這話,陳應已經沒有辦法去吐糟了。
安西都護府對于唐人這個階級成份最高的群體,給予了最高的稅收優(yōu)惠制度,三十稅一,絕對不達任何折扣。就是這三十稅一的稅收制度,仍舊收取了一千三百六十一萬石糧食,可見整個安西的糧食是何其多。
一千三百萬石糧食,對于安西十萬唐軍將士來說,他們就算是睡在糧食堆吃,他們也要吃上十年。最讓他們意外的是,隨著大量肉食的攝入,唐軍將士在消耗糧食方面,正在飛速減少。
原本,唐軍將士人人幾乎都是大肚子漢,一頓吃上一升米是正?,F象,可是現在,別說一升,就連一斤,他們大部分是都吃不完。
魯志昆接著道:“如今,安西都護府大小一百三十七座倉庫里,儲存著青儲草料,共計七百五十萬石,足夠十萬大軍消耗累年!”
陳應看著物資足夠支持他發(fā)起西征,就命令各將領回去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