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沒有妥協(xié)沒有談判
“咻咻……”
“殺殺……”
“殺殺……”
身在安市城鎮(zhèn)守使楊春看到這一幕,他已經(jīng)完全絕望了。
援軍剛剛出城,山道兩旁就出現(xiàn)密密麻麻的唐軍將士,山上唐騎弓弩手一輪接一輪地連發(fā)羽箭,山下的騎士們死命沖擊。
這時以逸待勞,兵力又占優(yōu)勢,不消一頓飯功夫便將高句麗軍沖作了三截!高句麗軍勢大亂,唐軍氣勢如虹,猶如一把尖刀插入肉中,斬筋劈骨,眼看筋骨一旦崩散,剩下的就將是一團爛肉。
安市城如此,云城也是如此。
幾乎如同雷同的情景,輪番上演。
楊萬春的眉頭皺起,情況不太對勁。
李世績的安東都護府兵力不及安西,別說安西,就連安北都護府也遠遠不及。李世績手中掌握著安東軍共三十四個折沖府,兵力堪堪五萬出頭。即使加上李世績的直屬親衛(wèi)折沖府,以及安都護府水師部隊,兵力仍舊不滿六萬。
李世績發(fā)動安東方面的進攻,最多每次能抽調(diào)的兵力不會超過三萬五千,絕對不能超過四萬人馬。
一百多個軍寨同時接到攻擊,這個情況太不對勁了。
李世績?nèi)绻茏屢话俣鄠€軍寨同時向楊萬春告急,說明李世績動用的兵力不會低于十萬人馬。
盡管如此,楊萬春仍然沒有放棄努力。
他用手中的僅有的兵力,進行逐城逐寨的進行抵抗。
當然,這只是比較文雅的說法。事實上,所謂的逐城逐寨的抵抗,也就是既不救援,也不反擊,什么時候啃下來,算你的。
李世績沒有使用什么高明的戰(zhàn)術,也沒有采取什么瞞天過海、鐵樹開花之類的計謀,唯一的戰(zhàn)術,就是人海戰(zhàn)術。
不過,李世績與陳應一樣,他擁有著調(diào)動安東都護府轄境內(nèi)各部的權力。
如果李世績只使用他安東大都護的身份,估計遼東各部不會那么容易聽從李世績的命令,正所謂上有對策,下有政策,反正總有理由搪塞過去。
這次出兵,李世績并沒有強制性要求各部出動多少青壯,甚至連出兵或不出兵都沒有強制性的要求。
他只提出了一個讓各部無法拒絕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