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賈島雖然想拿獎,卻不想去拍以鄉(xiāng)村為背景的電影。
那是第五代導演們拍的。
跨代了,自己硬算也只能算第六代導演。
而第六代喜歡拍的小城鎮(zhèn)和大城市的臟亂差處,比如《小武》《蘇州河》《十七歲的單車》這類片子,賈島也不大想拍。
不是賈島不關注那些特殊人群,實在是拍這些的人太多了。
這么同質(zhì)化還怎么出頭?
作為一名還未成年的導演,賈島覺得自己有必要另辟蹊徑一點,可以多拍一點大城市,那就是專注于人性方面。
設定好條件,再把腦袋里能記起來的片子篩選一下,賈島想到了一部韓國影片。
《燃燒》!
李滄東作品,前世曾經(jīng)入圍了戛納主競賽單元,雖然最后沒有拿到什么大獎,只拿到了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但是卻是在場刊評分上拿到了38分的創(chuàng)歷史紀錄高分,要知道場刊的滿分是4分。
可見其多么的受場刊的影評人們喜愛!
對賈島來說,本來拿不拿獎就是一件虛無縹緲的事情,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加上在三大那邊沒多少人脈,即使拿出前世的金棕櫚獎作品,最后都未必能夠得獎。
不如弄個能夠拿高分的片子,讓影評人們好好吹一吹。
再考慮到年齡,最后也足夠自己出大名了。
再說了,《燃燒》放在18年沒拿獎,但換一個年份,換批評委,最后未必就拿不了獎啊!
完全可以試試嘛。
“不過過審是個問題?。 ?/p>
賈島嘀咕了一聲,轉(zhuǎn)頭就沒把它當個問題了。
笑話,本來就是拍禁片《十七歲的單車》出身的,怕什么過審啊!
過了審就過。
過不了審正好,禁片名氣更大。
反正在國內(nèi)這種片子也賣不了多少錢,不如靠著禁片漲漲名氣。
不過嘛,能不被禁,那是最好不過的。
誰拍電影也不是一開始就奔著被禁去的。
所以賈島也稍微對劇本做了一番調(diào)整。
反派“本”不是國內(nèi)的富人,而是米國籍,彎彎出生的華裔,先把反派buff給疊滿。
在劇本的最后還會加一句主角故意殺人被判刑死刑立即執(zhí)行。
當然,這個片段只會出現(xiàn)在劇本和過審的畫面里。
它太破壞整部電影的結構了。
這部電影本來還能解釋為后面的內(nèi)容都是主角寫的小說內(nèi)容呢,判刑為結局就把這個可能給排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