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山和沈硯之離開防空洞以后,又騎著自行車花了半個多鐘頭回了市區(qū)。
這時候已經是下午六點多了!
在路邊攤簡單地墊了墊肚子,陳大山又讓沈硯之帶著他,去了聚寶路集貿市場。
這個集貿市場,是昌河市極具影響力的市場,甚至是整個地區(qū)知名的商貿場所。
始建于1981年,位于現在的昌河市核心商圈,是整個昌河市改革開放的發(fā)源地之一,誕生了全市首位個體戶和第一個萬元戶。
市場內人來人往,一片火爆景象,不少外地老板專程趕來進貨。
經營品類更是豐富多樣:既有來自南方的新潮時裝、牛仔褲和各種進口布料,也有鄧麗君等明星的磁帶、六個喇叭的錄音機等電子產品;
此外,土特產品、花鳥魚蟲、肉食禽蛋一應俱全,附近農民也會挑來新鮮蔬菜、土雞蛋、臘肉等農產品,甚至連海鮮都有售賣。
“擺攤設點,自由經營”的模式,使得民營經濟的火種在這里點燃,還流傳著“要得富,個體戶,聚寶路,萬元戶”的順口溜。
沈硯之原本以為陳大山會和之前一樣直接硬闖頤和公館的。
而此刻,他卻是悠閑地在這市場里這里看看那里瞧瞧,時不時地跟人攀談一陣。
跟個好奇寶寶似的,絲毫不見之前面對一群混混時的銳利鋒芒,反倒像個來趕集看熱鬧的尋常路人。
問起布料價格時眼神平和,端詳錄音機按鍵時手指輕叩,看到海鮮攤也要多站片刻。
嘴角甚至還帶著若有若無的笑意,仿佛防空洞里的兇險廝殺從未發(fā)生,眼下這滿街的煙火氣才是他真正在意的景致。
直到不少商家開始關門歇業(yè),陳大山才招呼著“車夫”沈硯之,用自行車帶著他往頤和公館方向走。
等兩人趕到地方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
說是別墅,其實更像洋房。
紅磚紅瓦的兩層樓,窗戶門樓極具西方建筑特點。
線條簡單,裝飾不多,看起來既清爽又別有韻味。
二樓窗戶人影閃現,外面還有保鏢巡邏。
別墅外壁沒有能攀爬的地方,陳大山注目看了看,把目標放到了二樓左右兩邊的露臺上。
他隨便撿了塊石頭,扔進了遠處的草叢,用了一招簡單的聲東擊西。
“誰?”
附近的保鏢跑過去看,陳大山一個俯沖,輕輕松松翻進了露臺。
沈硯之遲疑了一瞬,連忙也跟著翻了進去。
一切都發(fā)生的極快,那保鏢罵罵咧咧地回來時,壓根沒發(fā)現任何異常。
露臺進房間的門沒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