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在府中等待著。
被請來的這幾個人,久久沒能得到劉繼的準確答復,已經開始顯得不耐煩。
“首輔大人,上次您沒給出答復,這次特地把我們叫來,還把我們放在這里晾著?”
劉繼瞥了那人一眼,神色淡然道:“急什么,我在等回音,回音一到,答復自有?!?/p>
這幫人,顯然不知道玄京中發(fā)生了什么大事,也不知道劉繼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
但可以確定的是,他一定有著叛變的心思。
其實類似的事例,古往今來并不少見,有句俗語叫做站的越高,跌的越慘。
譬如,某些位極人臣的人。
意識到遲早會落得狡兔死,走狗烹之時,基本上都會給自己尋找退路。
帶著朝廷機密叛變,下場是最好的一個方式。
或許,不會被重用,但一定會被好好贍養(yǎng)到終老。
就好比戰(zhàn)場殺降,殺了一次降卒,那么第二批降卒大概率就不會再付諸信任,也不可能通過收納敵軍來獲取敵國情報,接受敵國大臣的叛變也是同理。
一次不忠,終生不用,那是小孩子說的話。
長大了過后才會發(fā)現(xiàn),利益比忠誠遠遠要值錢的多。
當然,這個觀點,因人而異。
而一直以來的劉繼,卻是永遠將利益當做維系一段關系的必要因素,他壓根不擔心叛逃過后會被虧待,而是在擔心能不能活著離開大玄。
思緒到此,回音正好來了,來者是大理寺寺正,夏廣陵。
劉繼起身在院中迎接。
“廣陵,詔獄中情況如何?”
夏廣陵語氣平和,但身軀有著細微顫抖,但……在夜間的時候,肉眼察覺并不明顯。
“敕公公仍在受刑,說明吐出的供詞并不多。”
聽到這話,劉繼松了口氣。
夏廣陵旋即說:“言王殿下讓卑職帶話給您,說有要事和您商議,應該是關于他離京過后言王府的財政問題?!?/p>
“這不是應該戶部和宗人府統(tǒng)籌的事么?他找我有什么用?”劉繼眉頭微皺。
“估計……是想借這個由頭,想在離京之前再撈一筆,也是打算利用敕公公的供詞來做籌碼吧。”
“這倒是符合言王的行事風格,喜歡轉個彎來達成目的?!?/p>
劉繼也不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