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作為導演兼出品方,首先感謝了到場的嘉賓朋友。
沒有多余廢話,一切等看完電影再說。
鏡頭從破敗的廉租房拉開,雨聲淅瀝中,梅亭飾演的母親正用偷來的洗發(fā)水給小女孩洗頭;
而最后一個鏡頭,也正是回到圣母身邊的關(guān)小童,又來到了當初被撿到的那個陽臺,唱起了在小偷家里學會的童謠。
這暖意與心酸的交融,成為了影片最后的一擊。
前排不少柏林著名影評人,摘下了眼鏡慢慢的擦拭著眼淚——這個細節(jié)被許曉余光捕捉,他微微松了口氣。
放映結(jié)束后的qa環(huán)節(jié),一位白發(fā)蒼蒼的意大利影評人舉手:“許導演,您用家庭解構(gòu)了東亞社會的道德困境,但結(jié)局的留白是否在暗示體制才是真正的‘小偷’?”
全場寂靜。許曉沉吟片刻:“我更愿意說,是溫柔偷走了他們的絕望?!?/p>
掌聲驟然炸響,連場刊記者都停下筆抬頭——這個回答明天一定會登上《銀幕》雜志的標題。
“這部片子拍的真好!”
田壯壯毫不吝嗇的稱贊道:“許曉,你的目標是五月份的金棕櫚吧?”
“嗯。”
許曉點了點頭,笑瞇瞇的問道:“師叔覺得有沒有機會呀?”
“有機會,我覺得金棕櫚非你莫屬,”田壯壯憨厚的臉上也露出了一抹笑意:“就是不知道組委會會不會考慮我的意見~”
“嘿嘿,不管組委會信不信,我先借您老吉言了!”
翌日,柏林各大場刊上,便刊登了關(guān)于《小偷家族》展映的情況。
《銀幕》便給出了展映單元37分(滿分4分)的超高評價,稱影片“將社會議題溶解在柴米油鹽的褶皺里”;
并特別贊賞關(guān)小童的表演,認為她讓“圣母像下的童謠成了年度最摧心的電影時刻”;
許曉的回答“溫柔偷走了絕望”,也成了《銀幕》此次報道的標題。
《每日銀幕》則刊登了組委會主席迪特·科斯里克對《小偷家族》的評價:“以微小細節(jié)展現(xiàn)宏大的人性議題”。
總而言之,《小偷家族》在媒體場刊、專業(yè)影評人、電影人之間,算上徹底的火了。
而最令許曉激動的,還是來自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席吉爾斯·雅各布的電話:
“許,我想邀請你與你的《小偷家族》前往戛納,這里需要你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