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大片商很快便將《調音師》的版權瓜分的干凈,其中歐美這邊片商出價最痛快。
從原本報價400萬美金,歐美都漲到了五六百萬美金,就因為一座銀獅獎杯;其次亞洲各國除開內地外,零零散散也湊出了300萬美金;
經過一天的協(xié)商,《調音師》最終賣出1600萬美金。
果然影片也是分高低的,許曉依稀還記得,記憶里明年在柏林拿了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的《盲井》,也只賣了三百多萬美元;
賈科長的那部拿了威尼斯金獅獎的《三峽好人》,也不過只有500萬美金而已。
不過論故事性,無論是《盲井》以及《三峽好人》,甚至就連今年拿下金獅獎的那座《瑪德蓮》,跟《調音師》都沒有可比性。
《調音師》是一部文藝片,但更是一部劇情片、懸疑片,而后者正是歐美影迷們十分喜愛的類型。
故而很多片商對它的定位根本不是藝術片,而是一部懸疑劇情片;
再加上去年《調音師》短片在國際影壇上那驚人的播放量,也讓這些片商們對于《調音師》電影的價值進一步提高!
當天晚上,許曉特意見了韓叁坪,感謝中影的幫助。
沒有中影的談判,或許頂多到手1400萬美金。
“文藝片還是賺錢吶!”
韓叁坪毫不掩飾眼中的火熱,成本500萬美金,直接獲利1600萬美金。
“只可惜是在好萊塢拍的,如果在國內拍,500萬rb的成本,就更賺了!”
許曉笑了笑,這部片子在好萊塢拍而不在內地拍,他也有他自己的估量。
這部片子歸根結底并不屬于純正的文藝片,如果以華語電影的名義來送選,或許連入圍都困難。
君不見記憶里的《調音師》,就沒有拿過什么正統(tǒng)藝術節(jié)的獎項。
有時候拿不拿獎無關影片質量,拍攝地、歸屬地往往也占很大一部分因素。
只是這些因素,不足為外人道也!
“也沒那么賺,還要交一大筆稅呢~”
美國是全球稅制,然后各州還有州稅,再扣去工作室的提現(xiàn)費用,能進入許曉荷包的大概只有1200萬美金。
“那還是要回來拍~咱家對于影視行業(yè)還是很支持的!”韓叁坪笑著說道。
中國影視公司,出口影視作品是免征營業(yè)稅;并且就算在國內影視作品銷售可能屬于營業(yè)稅范疇,稅率也僅為5!
許曉記得這個政策一直延續(xù)到2012年,等到陰陽合同爆發(fā),發(fā)現(xiàn)娛樂圈那群渣宰連5的稅都不愿意交之后,才進行了嚴查與調整!
“確實,明年研究生畢業(yè),我應該就回國發(fā)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