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里大大不爽,尤其是看到蜀王神色好轉,就更是不爽了,朝著后面一個官員看了一眼。
這一個眼色,頓時就讓那個官員走出來。
這也是御史,看起來相貌端正,一副耿直忠臣的姿態(tài),一站出來,就朝著上面行禮:“臣不同意代國公的話!”
“哦?”龍椅上的皇帝,微微挑眉,瞇著眼,問:“李過之,既然你不同意代國公的話,那就說說你的看法?”
“是,臣以為,代國公說的不對,不管起因為何,寧國入侵我大鄭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大鄭乃上國,在寧國入侵我國后,反倒向其安撫,這如何使得?”
“這是向小國屈服,不僅起不到震懾,還會給別的小國一個不好的榜樣!”
“這些藩國畏威不懷德,要是都學寧國,這還得了?必須殺一儆百,臣覺得,不僅不能安撫,還應立刻派大軍剿滅,以彰顯我大國之威!”
“臣附議!”
“臣附議!”
這位李御史的話一出口,就有齊王黨羽立刻應聲。
更有一個從二品大臣也出列,向上說:“皇上,我大鄭建國至今,已是四海升平,國泰民安,何懼這等小國入侵?還請皇上下令,派大軍剿滅寧國,以震懾其余小國!”
齊王瞥見蜀王臉色再次差下來,心情這才慢慢恢復。
之所以沒有讓人跟在代國公后面直接彈劾蜀王,是因這樣做太明顯了。
他讓人出列反對代國公大事化小的做法,就是水漲船高的事,寧國事小,處罰蜀王肯定是輕飄飄。
寧國要是花費重兵重餉圍剿,那作
給朕拿下
蘇子籍深深低首,平靜答:“圣賢云,內王外圣,大國堂皇,本來就應以禮服國,怎么可以不教而誅?臣還是堅持之前意見,覺得應先安撫為主?!?/p>
這話蘇子籍自己都不信,但在這個時候,只能這么回答。
皇帝聽了,面上神色不變,接著悠悠問:“若是必須派兵呢?”
還沒完了是嗎?非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與軍中的人有勾結?是不是要趁機也奪一下兵權?
蘇子籍心下冷笑,面上則恭敬答:“孫臣本是文臣,軍中之事,就非孫臣能知道了,還請朝廷別選良將!”
這話說了等于沒說,皇帝聽了,終于沉默了下來,沒再追問蘇子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