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其本質(zhì),就是在現(xiàn)實求不得,大道無法行于世,因此就求外無門,故問于天心?!?/p>
說著這句話的時,蘇子籍竟還用手蘸著茶水,在桌面上寫了這幾個字。
“求外無門,故問于天心?”簡渠重復(fù)著這句話,不禁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蘇子籍沒有立刻打斷他的思緒,而是等他終于醒過神,又說著:“求之于天,故有理學,求之于心,故有心學?!?/p>
“現(xiàn)在理學,心學,根子就在此處了?!?/p>
“轟”后面的話,劉湛都沒有再聽。
原本只無意中聽到蘇子籍對門客的提點,卻讓耳畔仿佛驟起了轟雷。
劉湛雖然是尹觀道派的掌教,但能成為觀文殿學士,能在讀書人官僚里人脈尚好,自然對儒學不陌生,他是明白多少代大儒的苦惱和追求,只是看不到路。
這本沒有啥,你看不到路(經(jīng)世之道),我也看不到路(成仙),只是現(xiàn)在被一言轟破了。
“大道難行,故求之天、心!”
這句話幾乎說穿了整個儒家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
儒家當年創(chuàng)建,是要復(fù)興周禮,以至于天下大同。
可一代代奮斗,卻始終無法實現(xiàn)。
無法實行,就要苦苦探索,有的求之于天,就誕生了理學,有的認為應(yīng)該回歸于心,就誕生了心學。
說穿了,就是看不見路的人一代代努力。
“就這一句,已是前所未有,難道此子在學問上,已凌駕百代?”
他突然間仿佛看到了什么,一閃而過,是被人一語道破后的靈感。
可惜,卻沒有及時抓住。
這讓劉湛的嘴里都泛起了苦味,心想,這人與人之間的天賦,差距竟這樣大?
三只呆頭鵝
論道法,自己或勝了一籌,但這是因自己遇到且修煉,可蘇子籍這普通讀書人,不僅一身貴氣,看起來前途遠大,且還在各方面都有著這樣天賦,讓其修煉了道法,還了得?
“難道我之前突然感到心悸,就是因預(yù)感到了此人天縱奇才,若修煉了道法,必成大患?”
“這樣倒解釋得通了?!?/p>
“這樣的悟性,怕是只討論一二,就能讓其窺到精髓,直接入門?!?/p>
想到他當年學習道法時,曾有過的種種艱辛,此刻苦思不解,無法抓住一縱即逝靈感的痛苦,再次浮現(xiàn)出來,讓劉湛看蘇子籍的眼神都有些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