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黑暗騎師書友的月票!)
不過戴至德和張文瓘在這件事后先后病倒了,而且一病就很嚴重。到底是年事已高,六七十歲的老人了,一向身體又不太好,遭受重大打擊,心灰意冷之下,病了也是很尋常的事。
病榻中他們再次向朝廷提出辭呈,最終武則天同意了他們的請辭要求,還下詔嘉勉了一番他們在過去這些年為朝廷做出的貢獻。一番恩威并施的處罰和嘉勉下來,朝堂上很快就平靜了,大臣們對武則天的敬畏程度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那些在這次事件中得到益處的人,對其越加的敬佩。
也不知道這件事對戴至德和張文瓘打擊太大,還是他們原本身體就不太好,得病后,他們一直沒有好,武則天親自遣太醫(yī)過去治療也不見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病越來越嚴重,并先后在兩個月內(nèi)去逝。戴至德終年七十一歲,張文瓘去逝時候是七十三歲。
對于戴至德和張文瓘的先后離世,武則天也表示了哀痛,各為他們停朝三日,朝廷下詔追贈,追授戴至德為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謚號“恭”。追贈張文瓘為幽州都督,謚號為“懿”!
對于戴至德和張文瓘的處置,武則天是同意了陳易所建議的人性化處置方法,知道他們身體一向不太好,即使繼續(xù)讓他們留在朝中也可能沒多少時日了,因此沒對他們予以重責(zé),并以功過相抵之說讓他們繼續(xù)任原職。最終兩位老臣沒遭遇大多數(shù)人認為的重責(zé),但兩人先后得病并離世,這是任何人都沒想到的,包括陳易,只能說是太巧合了,是兩人陽壽原本就快近了,非其他原因之故。
從另外方面講,戴至德和張文瓘愿意挑頭做這件事,也可能因為自己年歲已大,時日無多,何不趁年將老,快致仕之際做一件名留青史的事,要是事不成,武則天即使重責(zé)他們也沒太多所謂,在他們的認為中,這樣的事應(yīng)該不會累及兒孫的。
有了倒霉就有人得益,這是不變的真理,不少大臣在這件事中倒了霉,被貶官去爵,但有不少人卻因此得益。戴至德去逝后,尚書右仆射的職空了出來,但想來想去沒有如此聲望的人可以擔(dān)任此職后,武則天又將致仕的劉仁軌請出來,擔(dān)任此職。
劉仁軌原本死活不肯出來,但武則天親自上門去邀請后,最終還是同意了。張文瓘空出的侍中職由高知周暫任,但冠了“守”字。。御史大夫張大安晉職為檢校中書令,這原來是郝處俊的職務(wù)。劉審禮轉(zhuǎn)任御史大夫,其空出的工部尚書由賀蘭敏之兼任,前頭也加了個檢校的字樣。
裴炎得以晉為中書侍郎,并被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職的銜,補上李義琰的缺,位列政事堂??梢哉f這次事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這位與裴行儉出自同一門下,聞喜裴氏的年輕士子。從原本正五品的中書舍人一步跨入政事堂宰相的行列,讓許多人吃驚,連裴行儉也吃驚和不解。
兩位出自同門的裴姓官同位列政事堂,與崔知悌、崔知溫兄弟同居六部尚書之職一樣讓人驚愕,不過與崔氏兄弟相和睦不同,裴行儉和裴炎卻在此后間慢慢積怨,最終形同水火,當(dāng)然這是后話!
------------
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件最終在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結(jié)果而結(jié)尾,讓許多人感慨的。不過這件事累及的影響并不是很大,更沒有涉及到民間,消息流傳出去的也不多。關(guān)于皇帝病情的事,原本就是很忌諱的,這些年極人有人敢私下談?wù)?,這次許多人被貶了官,更加不敢私下議論。
官員們不敢多談?wù)摯耸?,并嚴令身邊人禁止討論這些,這樣還有什么人敢多說。
官員們不說,坊間百姓更沒辦法探聽到這類消息,也就傳來開了。長安城內(nèi)秩序依然井然,這件事可以說并沒影響到任何百姓的生活,受影響的只是那些受貶的官員和他們的家人。
在盛夏來臨之際,所有一切都安定了下來,倭國那方面的戰(zhàn)事也已經(jīng)平息,所有倭軍都被我大唐軍隊殲滅,大海人王子繼續(xù)當(dāng)他的倭王,并號令諸部落來降。高侃所領(lǐng)的唐軍在剿滅了比較正式的倭國軍隊后,大部人馬也退回到近江一帶駐防。近江城已經(jīng)重新修葺,城墻也全部修筑完成,規(guī)模比當(dāng)初倭人自己修建可是要宏偉的多,城墻高了一半還多,可以作為一個防御之用的工程了。除了近江城駐扎著大量大唐軍隊外,靠近安東都護府方向的近海岸,原本倭人修建用來防唐軍渡海攻擊的一些工事性質(zhì)的地方,唐軍也有駐防,并加強了城池之類可以用來駐防的建筑的修建。
除了這些,大唐軍隊擊敗了倭國軍隊后,并沒有更多的動作,高侃下令原地鎮(zhèn)守,就地練兵。
倭軍主力被擊敗,倭國都被占,只能說明倭國已經(jīng)納入多大唐的勢力范圍,但其國內(nèi)各勢力依然存在。倭國如今的國土與后世時候的日本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倭國現(xiàn)在的勢力范圍只是三個島上,這片群島上還有什么蝦夷之類的陳易后世時候沒聽到過的小國存在,而傳統(tǒng)上被稱為“倭國”的地方,也可以說是幾大勢力分封統(tǒng)治的,倭國內(nèi)有很多部落,在大唐軍隊進入之前,各部落間還會時常起爭斗的,中大兄當(dāng)初就是刺殺了勢力很大的蘇我氏部的頭領(lǐng)蘇我入鹿而最終取得權(quán)勢的,蘇我氏是當(dāng)時影響力最大的勢力,在蘇我入鹿被刺殺后,勢力迅速被削弱,而此同時,其他幾大勢力也趁機夸大影響,各勢力間不可能沒有爭斗,只是因為中大兄的威望而使的各勢力間的爭斗沒有那么明面化,但如今倭國被我大唐軍隊攻入,中大兄被俘,各大被暫時壓服的勢力馬上就活躍了起來,他們期望得到唐軍的支持,期望能獲取更大的勢力范圍,開始了相互的爭斗。
這也是大唐最樂意看到的局面,對所有勢力之間的爭斗都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tài)度,即使到后面各大勢力爭斗表面化,甚至武力相向之際,也沒采取干涉的政策,任倭人相互爭斗,甚至還暗中澆點油,添點火,讓倭地上越來越熱鬧。
倭國內(nèi)有數(shù)百萬人,青壯人數(shù)至少占到五到六分之一,要占領(lǐng)其地,并盡量減少反抗,就要大量消耗青壯人士,消耗的最好手段就是屠殺。但在現(xiàn)在情況下當(dāng)然是不行,在倭人沒有大規(guī)模起來反抗之際這樣做,實是得不償失,那就讓他們自己內(nèi)斗吧,讓他們相互間的殺戮大量消耗青壯人士吧!
倭國的事暫時不要理會太大,只要靜觀其變,最后得漁翁之利就行了。
當(dāng)然,在與倭軍主力的戰(zhàn)斗中被俘的近十萬倭人,則是再沒機會留在倭地上,他們將會押送回內(nèi)地,為大唐的基礎(chǔ)建設(shè)添磚加瓦。